喜欢猫薄荷的薄荷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0章 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语言情绪,虚影重生,喜欢猫薄荷的薄荷猫,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是我一次次地教别人“怎么写”,却渐渐忘了自己最初“为什么写”。
我带着纸和笔去了村子里那所尚未完全废弃的语言所,它曾是塔语推广基地,如今只剩空椅、断屏和一间未被拆除的“沉默室”。
沉默室原本是用来为情绪不稳定的个体提供语言安抚的地方,但这里的“语言安抚”并不指系统语频调节,而是指“陪伴”。
我坐进那间屋子,四周贴满了字条,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甚至只剩半个字母。它们大多数都不是完整语句,但却能组成一种奇妙的气氛,就像是你走进了别人的回忆片段中,每句话都在等着你去对它回应。
我拿出笔,在墙上一块尚空白的角落写下了:
“语言不是通道,而是入口。你以为你在把自己送出去,其实你是在打开自己。”
这句话写完,我忽然感到轻松得不可思议。
我没有被翻译、没有被记录、没有上传,没有人提示我“这句话共鸣率不足”或“逻辑不清晰”,更没有人将这句话纳入归档提取。我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刻,它只属于我自己。
夜里下了一场不大的雨,空气潮湿而清新。
我坐在屋前,看雨滴打在旧木地板上,思维慢慢放空。
这时,有个孩子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他那块语石板。他指了指板上的符印,又指了指我,然后张口,用近乎模糊不清的发音说出了一句话。
我听不懂。
但我知道他在说什么。
我伸出手指,在地上写了三个字:
“我知道。”
他看着我,一瞬间,像是某种连接终于搭建完成。
他笑了,转身跑进雨里。
我没有记录他的话,也没有将这段交流上传。
我什么也没留下,但我知道,这一晚,我重新拥有了我自己。
不是“塔语记录者”,不是“叙述节点”,不是“语言权缔造者”。
只是一个人。
在另一个人的表达面前,真诚地听了一次。
这就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