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修仙在凡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0章 KTV的狂欢,废脉修仙决,潇洒修仙在凡尘,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桂逸手中的青瓷酒杯映着“共和国最高科学荣誉勋章”的纹路,微凉的触感提醒他这不是梦境——可控核聚变小型化装置的成功,让人类彻底摆脱能源危机的预言成为现实。身旁的黄诗涵正用指尖轻点平板电脑,全息投影在她发间流转,这位量子生物学家刚在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的簇拥下完成技术答辩。
“要不去‘星轨’放松?”张剑的声音混着香槟气泡在耳侧炸开。这位戴着银色边框眼镜的男人是量子通信领域的鬼才,此刻正用指节敲打着西装内袋,那里装着国安局刚发来的预警:倭国代表团中有三名“极东会”成员混入庆典。桂逸抬眼望去,穿藏青和服的松下三郎正与沙特能源大臣碰杯,袖口的樱花刺绣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暮色中的变调
当桂逸推开“星轨KtV”的胡桃木门时,走廊尽头的壁灯正闪烁着故障的橙红。他换下庆典时的中山装,穿了件洗旧的黑色高领毛衣,羊绒质感在指尖摩挲出细碎的声响。张剑早已订好顶层的“猎户座”包厢,路过消防通道时,桂逸敏锐地注意到三个戴棒球帽的男人正用倭语低声交谈,其中一人臂弯处的刺青——三瓣樱花托着交叉军刀——正是“极东会”的标志。
“桂桑,是来献唱的吗?”尖锐的声音从转角处传来。染着金色头发的倭国青年倚在自动贩卖机旁,嘴里叼着薄荷糖,目光在桂逸胸前的勋章复制品上逡巡,“听说你们华夏人只会唱软绵绵的小调,敢不敢让我们听听‘男人的声音’?”他的同伴们发出嗤笑,指节捏得咔咔作响。
桂逸停住脚步,楼道里循环播放的《小苹果》背景音乐突然出现0.3秒的卡顿——那是凌萱儿远程入侵监控系统的信号。作为网络安全专家,她此刻应该正带着团队破解倭国代表团的加密通讯。“让开。”桂逸的声音像冻住的钢铁,尾音处带着可控核聚变装置启动时特有的次声波震颤。
“哈?”金发青年显然没料到对方会如此直接,伸手想推搡桂逸的肩膀。但他指尖刚触到高领毛衣,整个人突然像被电流击中般倒飞出去,后背撞在消防栓上发出闷响。桂逸的瞳孔微微收缩,刚才他用石墨烯护腕释放了0.1秒的电磁脉冲——这是张剑团队为科研人员特制的防身装置。
“八嘎!”另一名倭国人抽出随身携带的短刀,刀刃在应急灯下泛着冷光。桂逸侧身躲过,反手扣住对方手腕,掌沿切在肘关节麻筋上,短刀“当啷”落地。他的动作流畅如实验室里操作精密仪器,每个关节的转动角度都经过力学计算,精准得像是机械臂。当第三个袭击者扑来时,桂逸已经将对方的同伴作为支点,抬腿踢中其膝盖软骨——这是他在生物力学实验室反复推演的格斗技巧。
三分钟后,三个倭国人蜷缩在走廊角落,金发青年捂着红肿的手腕,惊恐地看着桂逸走向包厢。后者在经过自动贩卖机时顿了顿,抽出一罐可乐,拉环的“啵”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格外清晰。“记住,”桂逸拧开瓶盖,气泡声混着楼道广播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华夏土地上,侮辱科研人员的代价,比核废料处理还要麻烦。”
包厢里的星辰大海
推开“猎户座”包厢的瞬间,混着威士忌和爆米花的气息扑面而来。十二位科研人员正围坐在弧形沙发上,全息投影在天花板勾勒出银河系的轮廓——这是空间物理专家陈星宇的杰作,他曾用射电望远镜捕捉到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
“逸哥快来!”张剑举着麦克风晃了晃,调音台上的频谱分析图正在疯狂跳动,“李博士刚把音响系统改成了量子降噪模式,现在连换气声都能清晰收录。”桂逸扫过在场众人,逐一回忆他们的资料:
-陈星宇:空间物理学,擅长引力波探测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分析,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发现三颗宜居行星。
-林晚秋:生物工程,基因编辑技术顶尖专家,“人类基因组改写计划”核心成员,拥有十七项国际专利。
-王浩:人工智能,主导研发“太极”量子计算机,图灵奖最年轻得主,创造了能自主设计芯片的AI系统。
苏晴:材料化学,石墨烯超导材料发明者,曾在《自然》杂志发表二十八篇论文,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金奖。
- ……
当桂逸在点歌屏前驻足时,黄诗涵已经调好混响设备。她穿着白色实验室外套,袖口还沾着荧光标记试剂的痕迹,颈间戴着镶有dNA双螺旋吊坠的项链——那是她破解端粒酶活性密码时获得的奖励。“先唱《西海情歌》?”她的声音带着实验员特有的精准,指尖在触控板上划出优美的弧线。
声带上的核聚变
前奏的马头琴响起时,桂逸闭了闭眼。当他再次睁眼,瞳孔深处仿佛映着柴达木盆地的星空。“自你离开以后——”第一句低音像沉在海底的鲸歌,胸腔震动的频率与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磁场共振频率完全一致,陈星宇惊讶地发现全息投影的银河系开始轻微震颤。
“从此就丢了温柔——”中音区突然泛起砂砾般的质感,那是桂逸刻意模拟西北风沙的声纹处理。作为在青海戈壁待过三年的科研人员,他曾用三百小时录制高原风声,此刻正通过喉腔共鸣将记忆中的苍凉揉进音符。黄诗涵看着频谱图,发现他的泛音列竟包含12-15khz的高频谐波,这是普通歌手难以企及的领域。
副歌“等待在这雪山路漫长”响起时,高音如破冰的利刃划开夜空。桂逸的头腔共鸣达到极致,声波在包厢顶部形成肉眼可见的气环,苏晴的材料学检测仪显示空气分子振动频率正在重构。当唱到“听寒风呼啸依旧”,他突然加入0.2秒的气音,尾音像被冻住的流星拖曳出长尾,让林晚秋想起在极地观测极光时的震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