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阅卷开始,完美策论!
蓝天冰牛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3章 阅卷开始,完美策论!,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蓝天冰牛奶,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羽打算将王阳明的思想搬出来,让古代这位最后的一位圣人思想早诞生百年!
王阳明作为明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与程朱理学存在显着差异,在核心观点上持反对态度,但也并非完全否定理学的所有内容。
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态度并非简单的“赞成”或“反对”,而是通过理论重构实现了儒学的范式:
他否定程朱理学“向外求理”的认知路径和“知先行后”的修养方法,认为其导致学问支离、脱离心性本真。
而主张“内圣外王”的核心追求,将程朱的“天理”转化为“良知”,使道德实践更注重内心自觉,而非外在规范。
陈羽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能在后面的大明朝代脱颖而出,没道理在永乐一朝不行。
(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
(…………)
耗时差不多一个半时辰,
陈羽赶在中午午时,即吃午饭之前,将策略完成。
作为后世九年义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对于写议论文这种事情,当然是手到擒来。
运用后世划时代论点,融入王阳明的思想,论证环环相扣。
若永乐帝不反对程朱理学,那么他有四成概率夺得高中;若永乐帝反对程朱理学,那么他有六成概率高中。
陈羽将毛笔放下,缓缓吐出了一口浊气。
甩了甩有些发酸的手腕,在将答卷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发现没什么纰漏之后,这才将考卷压在了桌子上。
不得不说,考完之后,陈羽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他本来打算提前交卷,中午吃饭之前回酒馆做顿大餐,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可是写完之后,陈羽感觉若是现在回去,那么他只想睡觉,动也不想动。
也罢!
反正恩科伙食不错。
来都来了,吃完最后一顿午饭再走吧!
于是,
在一众考生还在奋笔疾书之际,陈羽已经慢悠悠的吃完了加餐饭,不疾不徐交卷,随后潇洒的转身就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陈羽离开后的当天下午,随着一道‘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各个考场的考官当即要求所有考生放下毛笔,停止答题。
不多时,一道道考生的身影从考场涌了出来。
古时候的恩科与后世考公务员一样,离场出来后,没有欢声笑语,只有步履匆匆。
这些考生考完之后,并不会在第一时间离开京师,而是会待到放榜的时候。
这期间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是一个煎熬。
视线来到陈羽这里,
他考完后也没什么想要到处溜达放松的想法,直接宅在府邸。
每天悠哉悠哉的养养花,浇浇水。
后世因为是应试教育的原因,陈羽早早就经历了许多场考试,所以心态很是平稳。
该咋咋,不影响自己吃饭就行。
………………
考试完之后,学子闲下来了,审考官却忙碌起来。
永乐一朝的科举阅卷系统,各个方面已经相对完善。
首先糊名方面,将试卷姓名、籍贯处用纸条密封,避免阅卷官因人情关系偏袒。
而且因洪武时期的南北榜案件,使得朝廷意识到哪怕将姓名、籍贯用纸条密封,还是可以通过字迹认出出处.
于是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誊录。
即专人将考生原卷用朱笔抄录,原卷封存,阅卷官仅批阅朱卷,防止通过笔迹辨认考生。
当然全部采用誊录不现实,而是每一个考场,都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考卷进行誊录。
在这样的双重保险下,使得永乐一朝的恩科阅卷,已经趋近于后世的电脑阅卷的公平。
当然,
审阅考卷不可能是一个考官,毕竟人往往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与爱好,所以往往会两人共同联名批阅一份考卷。
两人打分相差过大,再交由更高一级的考官复查;
若两人打分相差不大,则取高分,也意味着高中!
………………
礼部。
阅卷现场。
“可笑至极,连经史子集最基本的内容出处都能写错,还来参加恩科?下等!”
“四书五经理解的不错,但这个策略不能说有瑕疵,只能说一窍不通,教书可以,为官还是略显不足,看看翰林院编纂永乐大典需不需要你吧!中下!”
恩科与科举不同,恩科是因朝中缺乏治理国家的策略型人才,所以在场的阅卷考官都清楚,策略才是这一场恩科的主题。
“策略立意简直就是假大空,脱离现实讲述问题,这种事情能成吗?下下等!”
“终于发现了一篇好文章,策略的立意不错,虽然前面的考题回答的有些不足,但好在看出此人定然是一位干实事的人才!中上!”
中上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不出意外很有可能出现在高中的名单之上。
因此,这种级别往往还需要向上传递一级,进行复审。
……
改卷的过程很枯燥,而礼部的阅卷官在枯燥中,进行沟通交流意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这样也便于得出公正的结果。
作为此次阅卷的总考官黄淮,此时正在审查有几份下属拿捏不准的考卷。
若是他点头,那么这几张试卷背后的考生,就会金榜题名;
若是摇头,则会名落孙山!
他当初也是通过科举一步一步走上来,也算没忘本,清楚往往自己一念之间,决定的是这几个有抱负之士的后半生。
黄淮与杨荣一样,也是内阁成员之一。
只不过相较于杨荣,他更加受到朱棣的重用!
洪武十八年,黄淮经乡里举荐,正式成为了南京国子监的一名学生。国子监是当时整个王朝的最高文化学府。大明王朝的清北,只要进了国子监,必然是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
对大部分人来说,进了国子监,就相当于拿上了朝廷的铁饭碗,只要随便混一混,至少也能当个县太爷。
但在国子监的黄淮,不像其他学子一样整日意气风发的吟诗作对,虚度光阴。
黄淮意志坚定,他认为,既然做官,就不能随便混混,当个县太爷固然也有油水可捞。但天高皇帝远,要是分到个什么边远山区,一生仕途可就彻底无望了。
学吧,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用我笔耕不辍,换我锦绣前程!
洪武二十九年,黄淮中应天府举人,翌年,中二甲进士第五名。
但朝廷授予黄淮的官位中书舍人,却让黄淮不满意。
中书舍人协助皇帝处理诏书。
整个中书舍人的群体非常庞大,把黄淮淹没在其中。
参加工作的人这么多,皇帝一道诏下来,几百号人抢的头破血流,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
就算轮到了,又能怎么样?
宫里这么多中书舍人,皇帝能记住自己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