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一带一路,世界如何改变?
苏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章 一带一路,世界如何改变?,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苏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带一路”十年,世界如何改变?]
“一带一路又是什么?”祖宗们拼命回想脑子里是否有关这一带一路的任何蛛丝马迹。
这天幕天天放,却依然赶不上后世变化的步伐,前面来了一个华夏制造2025,后面又来了个一带一路。
后世实在是太有计划了,专业名词来的一套一套的。
(“一带一路”缩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丝绸之路?”祖先们又陷入沉思,什么时候我们有一条路叫丝绸之路了?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出现的比谢光阴知道的晚的多,它是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着作《中国》中首次提出。他将汉代中国与中亚、南部亚洲以及印度之间的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当时这条路线上的贸易主要以丝绸为主。
尽管“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在古代并没有这样的称呼。
所以这玩意儿还真是个洋玩意儿。
天幕贴出了解释。汉代以后的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是商路啊,还整了个这么儒雅的名字。
这名字充公了,不管他之前叫什么路,反正现在就是叫丝绸之路了。
\"当年我率驼队踏破楼兰风沙,十三年方归长安。如今有这样如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二十日横贯欧亚,更有数字商队跨境电商交易货物于瞬息万里。\"
先前还在大漠里吃沙子的张骞,醉心于后世的高速发展。震撼于现代交通与通讯技术。
“高铁缩短了地理距离,人心相通仍需千年驼铃般的耐心啊。”想着后世那战乱频发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成长时天幕透露出的种种不易,他感慨道。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数次全球化浪潮皆因海而起,
西方海洋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迅速发展起来,而
内陆国家却长期被剥削,被掠夺,一直深陷贫穷的恶性循环。
现在一个新的全球化倡议正努力打破这一局面,
重振内陆腹地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就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世界的数次全球化浪潮皆因海而起?”始皇陷入沉思,虽然说现在布局可能过早。但早也比迟好。
秦始皇一生重视陆权(如修驰道、直道、长城),但对海洋的开发几乎空白。但既然后世说了未来的格局由海事起变化,那就得发展。
“听说有一个能在大海上辨认方向的术士,名叫徐福。”一旁的赵高看到始皇的样子,便投其所好,试探性的发言。
“此事不急,再怎么说还是得先保障西北方和内地的安全。什么时候把大秦这块地方吃透了,再去开发海外。”始皇虽想迫切的发展,但也得分清轻重缓急。
“总之先让李斯去领拟个章程吧。”
人在家中坐,事从天上来的李斯顶着熬了几个大夜的黑眼圈,淡淡地说了句知道了,便接着埋头在成山的竹简中了。
[地图上最为直观的是亚欧大陆间已建起了数条铁路线
即中欧班列
洲际铁路的开通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降低了贸易成本,
原本需要海运甚至空运的货物,如今可以通过铁路快速运输,
在时间快和成本低上取得了最佳平衡,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
“张骞凿空,不过丝路一脉;今铁路寰球,方是‘货殖’通天!”司马迁赞叹出声,
“昔武帝开边,商队经年累月方至西域;今铁路旬日跨洲,实乃‘富国之枢机’。”
“若当年有此物,何须耗尽民力征伐大宛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