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一百年,重塑山河
苏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9章 一百年,重塑山河,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苏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00年来,中国做了什么?
(100年,重塑山河)]
[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须自己争取。
100多年前当孙中山先生一笔一笔写下《建国方略》时,当万千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为民族的未来摇旗呐喊时,当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还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但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达全球的约1\/6。
不仅如此,我们的国土之上一张前所未有的超级网络正在全面铺开。当你拆开他们将看到4.8万km的特高压输电线路,11.5万km的天然气和原油管道,14.6万km的铁路网络以及519.8万km的公路网络。
多项均位列世界第一,而这一切不仅是人类经济史和建设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近百年旭日史上足以告慰先祖的奇迹。
那么100多年来中国究竟做了什么?我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才完成这场蓝色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接下来我们会尝试从地理的视角回答这个问题。]
“地理?山川河海又怎么回答呢?”天幕底下的百姓疑惑。
这也不能怪他们。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上》中,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说法。
这里的“地理”主要指大地的形状、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是古人对所处自然环境的初步观察和认识。
而在后续的发展中,《汉书·郊祀志》里有“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进一步明确了地理与山川等地形地貌的关系。
东汉班固所着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着作,使“地理”一词成为一门关于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概念。
但古人的地理依旧为现实而服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地理应用最广泛的场景依旧是耕与战。
[首先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你也许知道他南北纵横,东西广阔,陆地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另一方面他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陆地面积的60%以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在纵横交错的山地中,彼此连接困难。
它资源不均,例如80%的水资源分布在南方地区,75%的煤炭则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等五省区。
不仅如此,历经数千年的开发,到新中国成立之时,他的森林覆盖率已不足9%,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也日益严重。
以至于有学者感慨这是一个严重退化的自然环境]
孟子叹了口气:“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战国时魏国\"尽地力之教\"已致水土流失,今闻森林九不足一,可知'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之诫。”
“然齐人'焚膏继晷'开胶莱河,楚民'围湖造田'扩云梦泽,用度与养护之衡,亦是千古难题啊。”
沈括倒是不如旁人一般震惊于天幕摆出的数字:\"天地之变,物理之常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