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该来的都会来的
苏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章 该来的都会来的,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苏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地下深处隧道工程同样突飞猛进,我们曾用了近100年的时间才迎来第一座万米隧道的诞生,但在之后仅仅20多年就实现了2万米甚至3万米的突破。
昆仑、横断、秦岭、天山、太行,一众超级山脉全被大脚隧道击穿。
曾经的青藏铁路要爬升600m,耗时两小时才能翻越关角山,而今天通过一条长达m米超长隧道,只需20分钟便可直接穿山而过。
正是这数以万计的隧道,数以百万计的桥梁让我们跨越重重天堑,将铁路修到四面八方,将公路通向每个县和村庄,也让我们铺开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
“妙哉!妙哉!后世子孙真乃有移山填海之力,竟能于地下深处、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如此通道。当浮一大白,为后辈贺!”李白想起了过去从碎叶城,一步步到长安的艰难旅途,真羡慕啊,后世。
“朕修驰道,欲通全国,以固江山。然仍囿于时势,未能尽善。天幕下的后世倒是隧道桥梁密布,交通网络远超朕之所想,远超大秦人力物力财力极限。”
发展啊发展,秦始皇想到这感觉桌前的秦简又多了好多,既然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后世仍使在使用。
干不了后事那么庞大的工程,那就从小事做起,如同天幕所说的。新中国一个个细密的通道,将公路通向每一个县和乡,把这个庞大的国家联通到一起。
还是得修路啊,秦始皇想,总之先从咸阳周边开始,让条条大路都通向帝国的中心咸阳。
[百年前中国大约有4亿人口,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突破14亿,超过全球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接受过“一个也不能少”的义务教育义务,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中国正是用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将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了人口红利。
当这些受过教育的人口进入工厂,便组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生产流水线,不断吸引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
而当他们进入互联网移动通信的人力需求高,研发周期短的新兴产业便能帮助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最终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了蓝色星球上第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文明。
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的迁移,让中国进入今天球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
今天全国共有6个城区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超大城市,10个超500万的特大城市以及77个超100万的大城市,他们将最有可能代表中国参与未来世界城市文明的角逐。
当我们从太空俯瞰,这一定是中国大地上最闪耀的景象,而随着城市与产业的集群再通过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和资源通道必将开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物资交流。
例如北方的粮食,煤炭不断揽运,南方的水果、水资源纷纷北上,西部丰富的天然气,火电,水电,供电,风电更是跨越千里,源源不断地送往人口密集的中部和东部。
经过这样一番重组和整合,这个原本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最终形成了一个涵盖全球1\/5人口的“洲级规模”市场。
而显着的规模效应不仅让中国从一众超级工程中获得足够的回报和溢出效应,成为世界瞩目的基建狂魔,也能支撑我们发展一些高投入,长周期的战略产业。比如成为继美国和欧洲后全球大飞机产业的第三个玩家。]
贤者拍手称快,叹曰:“常言道'仓廪实而知礼节',今见四万万人皆得教化,秩序之盛亘古未有。昔者孔子周游列国,所求不过三千弟子,今十四万万黎庶皆得诵诗书、通数术,此诚天佑中华之征也!\"
\"忆昔开凿大运河,集百万民夫之力;今观高速铁路网横贯九州,铁龙驰骋八万里山河,竟使'朝辞白帝彩云间'成等闲事。更见西气东输如经脉贯通,南水北调似天河倒悬,此等移山填海之能,实乃'人定胜天'之明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