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英雄VS人民?
苏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章 英雄VS人民?,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苏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到底谁更有说服力?]
孔子虽然站在人民的角度,来思考万民,但骨子里还是精英叙事,完完全全的英雄史观。
核心立场 自然是 “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主张道德英雄引领文明。
孔子饶有兴味,他觉得天幕的问题真的非常有意思,便与弟子开始坐而论道: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开篇就是强调英雄人物的道德示范作用如同北斗指引群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认为士大夫应";修己以安人";,通过礼乐教化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开民智这一操作,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孔子深知这一点,后世的民智依托于一个伟大的国家,但当下还是做不到的。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他留下这句话便闭口不谈,留下弟子们思索。
他还是认为制度演进需圣贤顺益调整,非庶民所能为。 虽主张";仁者爱人";,但其";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论断仍暗含对民众自主性的怀疑。
至于“泥腿子”的代表,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的陈胜自然不这么想。
他们以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打破天命观,证明戍卒亦可改天换地。
振臂高呼的那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更是揭示暴政压迫下民众反抗的必然性,群众的力量在天下云集响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虽自称";张楚王";,却沿用";公子扶苏";名号起事,他们自身虽然有勇气但面对当时的现实,还是不得已披上了仁义礼智的大旗。
至于建立政权后迅速腐化,";夥涉为王";则是农民起义,国人暴动的标准结局。
朱元璋更是这一矛盾的集大成者:
虽说出";朕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在《大诰》中称";朕起寒微";,却又在祭祀文中强调";奉天承运";,调和民本话语与君权神授。
虽推行";路引制度";控制人口流动,却允许百姓绑缚贪官进京,巧妙利用民众力量制衡官僚体系。
出身草根却制定《皇明祖训》强化专制,阶级出身却改变不了政治取向。
说白了,还是权利的滋味太诱人了。
朱元璋一面销毁《孟子》民本篇章,一面在诏书中大谈";养民";,
陈胜起义证明群众力量,但其迅速腐化,
即便反体制起家的朱元璋,最终仍被君主专制体制异化……
恰恰印证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深刻英雄与群众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中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
[英雄史观如史诗般壮丽:亚历山大大帝的铁骑踏平三大洲,成吉思汗的弯弓射落星辰,特斯拉的电流点亮人类文明的灯塔。这种叙事强调个体的非凡意志能撕裂时空的帷幕,正如梁启超所言:“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其理论根基深植于唯心史观,认为精神力量才是历史前进的引擎。
群众史观则像地质运动般深沉:古埃及金字塔每块巨石都浸透着奴隶的汗渍,敦煌壁画中无名画工的工被机器碾碎的命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人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行,才能创造历史。这种唯物史观将文明视为物质生产的累积过程。
英雄的悖论在拿破仑身上显露无遗:当他以《民法典》重塑欧洲秩序时,是启蒙思想的执行者;当他在莫斯科的冰雪中溃败时,不过是俄国农民坚壁清扇门,却走进了另一扇”,英雄的意志总在客观规律前碰壁。
群众的困境则在法国大革命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攻占巴士底狱的巴黎市民创造了历史,但革命果实最终被资产阶级攫取。这印证了马克思的洞见——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充满盲目性与自觉性的交织。
历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英雄与群众共同谱写的交响曲。或许最接近真相的答案藏在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中: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唯有阴阳和合,方能生生不息。]
始皇陛下自然站英雄史观,毕竟能说出“功盖五帝”的人,自然觉得没有自己哪来的后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