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石油煤炭与木柴
妖娆的蒲公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9章 石油煤炭与木柴,蓝星倾覆:我不玩游戏全球恐慌,妖娆的蒲公英,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宋哲。
一名新时代航天人,22岁进入空港工作,25岁入选空间站观测分析员。
主要工作方向是,搜索地外生命。
具体工作内容是,研究天象-a一号行星上的各类生命,为传薪号的殖民打下坚实基础。
航天局发射的探测器传回大量数据。
包括地形结构,各类生物照片,基础取样数据,矿物、水资源分布等等。
宋哲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地质生物资源相关的内容。
传薪号殖民一号行星,先期的发展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难题。
那便是,能源的获取。
首先,核能这种高端的能源,即使人类发射的各种组件都没有损坏,也很难短期内投入使用。
那需要合适的环境,以及配套的冷却系统。
冷却系统装置复杂,结构巨大,需要新人类就地取材。
而就地取材,就需要挖矿,冶炼,锻造,机器的运转,电弧的跳跃,都需要能量。
人类最先盯上太阳能。
即使天象-a是颗近万年的恒星,其辐射的光和热,依然足够。
然而后续更先进探测器到位,人们发现一号行星大气密度较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昼夜温差大,全天90%时间风力都在10级以上。
风沙遮天蔽日,大规模使用太阳能不现实。
宋哲的工作内容是,寻找可能存在的化石能源。
一号行星是颗生命星球,说不定大地之下存在着可利用的油料。
当然,大概率不会是石油。
石油、煤炭这种化石能源的生成,需要好几个前提。
首先是埋在地下,足够长的时间。
其次,需要动植物生命足够多,一号行星现在的状态,生态圈并不繁荣。
最后是合适的微生物环境。
蓝星上的油气资源为何是不可再生资源?
理论上看,石油等是动植物尸体埋在地下,经过漫长时间形成。
而和平时期的蓝星生物依然丰富,形成新的化石能源等并不是难事,唯有时间。
但其实,这只是一般人的误解。
实际上,石油等化石资源,的确是不可再生资源。
即便再给蓝星足够时间,几万几十万年,几千万年,也几乎不可能再生成了。
原因也相当简单。
在蓝星的生态系统中,某一时期的植物忽然进化出了坚硬的根茎。
合成出了坚硬的高分子聚合物,木质素。
简而言之,草,变成了树。
显而易见,有了木质支撑,树能长更高,几十上百米,占据更多阳光与水分。
因此木质的树迅速统一全球,覆盖九成以上的陆地。
木材,也是石油煤炭等的主要来源。
当时的蓝星生态圈,尤其扮演分解者这一角色的微生物们,面对不断倒下,层层堆叠的高分子聚合物木质素无可奈何,一脸懵逼,根本不能分解。
于是,大量的树木死亡,堆叠,在沼泽、沿海等区域,泥沙覆盖,处在高压高温且缺氧环境中,木质碳化变成煤炭。
大气环境中大量的碳也随着树木埋藏在了地下。
漫长时间后,蓝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温室效应减弱,温度降低,石炭纪进入冰河时期。
碳沉淀过程持续了六千多万年。
直至某一类微生物,或者真菌进化出了能够分解木质素的酶,碳沉淀这一过程才被打断。
煤炭也停止生产了。
然而到了人类的时代,科技发展,对煤炭、石油的开发利用,石炭纪封存的碳迅速回归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环境变暖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当然,那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事情。
虽然距离蓝星离开太阳系,过去的时间不长,不到30年。
可在很多人印象中,尤其新生代的认知中,那已经是上个时代,仿佛过去了很久。
那段时间,蓝星、人类短时间经历太多的变化。
剧烈到时代更替,
巨大到恍如隔世,难以共情,认可。
现代人捧着历史书,看到项羽乌江自刎,也很难提起其当时心境。
大抵觉得这货傻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