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沈阳
有机有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4章 沈阳,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有机有瘦,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在沈阳城内,一些警察、保安队和爱国群众进行了抵抗。他们用手枪、步枪等武器与日军进行战斗,有的还在街道上设置障碍物,阻止倭寇的前进。但是,由于倭寇兵力强大、武器装备精良,这些抵抗力量很快就被倭寇击败。
- 1931年9 月 19 日上午 6 时 30 分左右,倭寇完全占领了沈阳城。倭寇占领沈阳后,对沈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屠杀和破坏。许多商店、银行、工厂被洗劫一空,大量的平民百姓被杀害,沈阳城陷入了一片混乱和灾难之中。
关于张学良的“不抵抗”的原因,首先是蒋介石的命令影响, 蒋介石一直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将国内其他力量视为最大的敌人,而对倭寇的侵略采取消极态度。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蒋介石就多次向张学良传达不抵抗的指示。1931 年 7 月,“万宝山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给张学良发出电报,强调“发生全国排日运动时,恐被苏区政府利用,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时机”;中村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在 8 月 6 日致张学良的铣电中称“无论倭寇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9 月 12 日,蒋介石面谕张学良,称倭寇马上要动手,华夏力量不足,不能打,要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并严令东北军凡遇到倭寇进攻,一律不准抵抗。张学良作为当时国民政府任命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蒋介石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张学良可能认为倭寇的挑衅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冲突,不会引发全面的战争。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倭寇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而且倭寇国内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张学良认为倭寇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 张学良和蒋介石一样,对国际联盟抱有幻想,认为国际联盟会出面制止倭寇的侵略行为,所以选择不抵抗,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只要保持克制,不与倭寇发生冲突,国际联盟就会主持公道,迫使倭寇撤兵。
更主要的是在1929 年的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与苏联军队发生冲突,结果东北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这一事件让张学良认识到东北军与外国列强军队在实力上的差距,也使得他在面对倭寇的挑衅时更加谨慎和犹豫。他担心如果与倭寇军队发生冲突,东北军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从而影响到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
-从当时的军阀思维角度来看,张学良认为军队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只有保存实力,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如果与倭寇军队进行抵抗,可能会导致东北军的大量伤亡和实力削弱,这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他选择了不抵抗,以避免与倭寇军队发生正面冲突,从而保存东北军的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