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新狱友(下)
柯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新狱友(下),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柯久,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小友也觉得立秦王,晋王等宗室不妥?\"
似是听到了曹爽的喃喃自语,朱元璋顿时佯装出兴奋之色,像是找到了知己一般,振振有词道:\"父死子继,此乃人伦纲常。\"
\"如今长孙年富,且为世嫡之子,自当继承大统!\"
嗯?
闻听在牢房中悠悠回荡的呼喝声,思绪本是有些杂乱的曹爽顿时清醒过来,转而神色有些怪异的盯着身旁慷慨激昂的老者。
他好像知道这人是谁了。
依着史书上的记载,在太子朱标不幸病逝之后,太祖朱元璋确实曾在东阁门外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储君人选,甚至还主动提及\"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不过在群臣的阻挠之下,朱元璋终是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而在几个月后将长孙朱允炆立为\"太孙\",正式明确了其储君的身份。
而在这场有关于储君的\"斗争\"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前元大儒,被朱元璋委以重任,直接参与国策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其给出的理由便是皇孙允炆年富,且为世嫡之子,适统礼也。
为了彻底打消朱元璋的念头,刘三吾还使出了一个杀手锏:\"若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说起来,这位翰林学士刘三吾才是真正扶持朱允炆登上皇位的\"从龙之臣\",于朝中的影响力胜过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无数倍。
为了印证自己心中的猜想,曹爽忍不住吧唧了一下嘴,意有所指的轻声道:\"敢问老先生,可是朝中的刘学士?\"
这洪武朝的\"翰林学士\"还不似后世那般泛滥,朝中仅有数人能够担此重任,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处理朝政。
\"小友认识老夫?\"朱元璋正愁不知该套用何人身份,见曹爽似是有先入为主的意思,心中窃笑的同时,脸上却是郑重其事的答应了下来。
\"太子新丧,朝中文武百官人心惶惶,宗室藩王躁动不已。\"
\"此等情况下,陛下更应顺承民心,将长孙立为储君,方才能避免我大明的国本动荡呐!\"
像是戏精上身,朱元璋脸上满是哀忧之色,但一双饱经沧桑的眸子却不动声色的打量着沉默不语的曹爽。
这位\"曹先生\",可比他想象中还要严重呐。
\"老先生刚刚口中声称想要入狱规劝燕王,便是准备劝其打消争储之心?\"
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顽固派\",曹爽自认为没有能力,也没有动机劝其打消拥立朱允炆的初衷,只是不平不淡的讥笑了一句,便打算重新回到最初的位置。
\"此为其一。\"在曹爽果然如此的眼神中,朱元璋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随后又面朝北方,语重心长的轻叹道:\"还有第二个原因。\"
\"什么原因?\"
\"北平都司急奏,北元余孽卷土重来,其太师拥兵自重,欲要犯我大明边疆。\"
截止到目前为止,北元汗廷仅仅是被赶至广袤无垠的塞外,丧失了在中原地区的全部政权,成为了丧家之犬。
但是在沃野千里的草原,北元汗廷依旧拥有众多军马,哪怕接连遭受中山王徐达和凉国公蓝玉等人的重创,也依旧没有熄灭对于大明的觊觎之心。
\"北元余孽犯我大明边陲,自有陛下乾纲独断,与燕王何干?\"
若有所思的瞧了一眼表情凝重的\"刘三吾\"之后,曹爽便有些懒洋洋的揶揄道,逐渐失去了与其交谈的兴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