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细思极恐的朱元璋
柯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章 细思极恐的朱元璋,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柯久,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小友似乎对曹国公颇有微词?\"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正沉浸在李景隆在历史上一系列\"骚操作\"而不能自拔的曹爽顿时陷入了恍惚之中。
他对李景隆何止是颇有微词?
如若紫禁城中的洪武大帝知晓李景隆在其撒手人寰之后的做所作为,怕是都能从\"孝陵\"中气得重新坐起来。
按理来说,李景隆作为朱允炆钦点的\"北伐大将\",面对着兵力远不如自己的燕王朱棣,就算早已\"人在曹营,心在汉\",但多多少少也得像模像样的打几仗,意思意思吧?
但李景隆却是人狠话不多,演都不演了!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直接葬送了南京朝廷数十万精锐,使得攻守形势逆转,南京朝廷再难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征讨。
\"老先生,\"晃了晃头,暂且将万千思绪搁置于脑后,曹爽转而朝着眼前的\"刘三吾\"询问道:\"假如啊,我是说假如。\"
\"假如陛下将皇长孙立为储君,而皇长孙来日又有意削藩,你觉得皇长孙会以谁为帅?讨伐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宗室藩王?\"
也许是眼前曹爽的表情过于严肃,也或者是曹爽过往的言行已然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骤然听闻此等\"大逆不道\"的言论,朱元璋内心居然并无太多波澜,反倒是开始认真思考起曹爽的问题。
按照他最初的计划,一旦将允炆那孩子立为\"太孙\",便会着手铲除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这等功勋彪悍的\"外戚\",以抹除这些武勋对储君的威胁。
届时,朝中本就所剩不多的武勋们便会愈发凋零,能够留给朱允炆所用的,估摸着便是一向不争不抢,对朝廷忠心耿耿的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人。
至于年轻些的,倒是还有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开平王常遇春的次子常升,以及曹国公李景隆等人。
倘若到时候地方上真的有藩王拥兵自重,妄图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朝廷,允炆那孩子或许会以耿炳文,武定侯等人为帅?
\"朝中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皆为开国功臣,可堪大任。\"
因为知晓眼前的曹爽心思异于常人,朱元璋也没有自讨没趣,提及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等悍将。
\"不错,这两位武勋皆是国之干臣。\"闻声,曹爽先是有些意外的瞧了一眼满脸凝重之色的\"刘三吾\",随即便重重的点了点头,暗道不愧是亲手将朱允炆扶上皇位的\"从龙之臣\",眼光果然毒辣。
\"不过这两位武勋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是以副手的身份随军出征,少有亲自领兵,独当一面的机会。\"
\"相比较之下,这两位武勋更加擅长固城而守,不适合率军功伐。\"
这一次,轮到朱元璋面露意外之色,还算强劲的身体忍不住微微颤抖,看向曹爽的眼神也是愈发复杂。
眼前的曹爽这才多大,不仅对朝中大事拥有着深远的目光,甚至还对朝中武臣勋贵的作战风格如数家珍?
难道这世上真的有滴仙人?
此等念头一经涌现,便迅速在朱元璋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令他忍不住想起曾经为他出谋划策,号称足不出户,便可尽知天下大事的刘基,刘伯温。
\"朝廷为了维系自身的尊严,必然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犯上作乱的宗室藩王。\"
\"故此无论是长兴侯耿炳文,亦或者武定侯郭英,但凡进展缓慢,或者露出颓势,必然会被皇长孙撤职。\"就在朱元璋想入非非的时候,曹爽不辨喜怒的声音便是在其耳畔旁悠悠响起,也将其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如若这两位武勋难以成事的话,朝廷或启用魏国公徐辉祖?\"
稍作思考之后,朱元璋便是重新给出了答案,但其声音却不如之前那般铿锵有力,显然是有所迟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