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4章 庙、观、方丈、主持,刷视频:震惊古人,水光山色与人亲,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和尚庙、道士观#】
【佛教和道教供奉神仙进行祭祀的场所,应该怎么称呼?
是和尚称庙、道士称观,还是和尚称寺、道士称庙?
庙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汇,本义是指供祭祖宗神位的地方,即宗庙,是供奉祖先牌位,进行祭祀的地方。
神社,意为神之所处,神所在的土地,神居住的地方。
春社是华夏古代的重要节日,不仅是对土地的崇拜,也是对祖先的敬仰。
在春社日,人们会聚集在神社,通过献上丰富的祭品来供奉社神和祖先神,祈求丰年和家族的兴旺。
秦汉时期,神社一词逐渐被庙所取代。
比如社神,后来就演化成单一的土地神,祭祀的地方也改叫土地庙。
而这一词也被道教继承,庙也就成了祭祀鬼神的地方。
比如孔庙、关帝庙等等,用以祭祀死去的往圣先贤。
佛教传入华夏后,这一词也被佛教引用。
但佛教的祭祀场所,准确来说应当称寺。
寺的本义为持取,即“持”的本字、古字。
而后,寺又衍生出廷的意思,即官府、朝廷。
秦朝,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并被历代继承。
寺署,指官署。
寺曹,指九卿官署。
大家熟悉的鸿胪寺、大理寺等等,都是从这里来的。
汉明帝梦见金人,摩腾、竺法用白马陀经进入华夏,明帝将他们安置鸿胪寺,后来又建立华夏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供他们居住传教,所以汉称寺。
到了隋朝,佛教祭祀场所被称为道场。
唐朝又改回寺。
到了宋朝,则大的祭祀场所称寺,稍小一些的则称院。
如今寺庙一词已经连用,可以指佛寺,也可以指道观,不过一般默认为佛教祭祀场所。
观是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在朝廷宫门外高台上修筑的一种观望台。
可以在上面悬挂旗帜告示之类,又称为“阙”,宫门左右两边各一个。
这种建筑最开始是具有军事防御作用的,后来逐渐泛化,类似的仿建筑也产生了,意思也就发生了扩大,泛指高大、华美的建筑。
如果非要对寺、庙、观三字进行区分,那“庙”指供奉神的一般庙宇,“寺”是供奉佛的佛教建筑,“观”是供奉仙的道教建筑。
道观里负责掌管香火的人称为:庙祝。
也可以称为住持,这并非佛教特定用语。
道教全真派也将负责一个道观的道士称为住持,在正一派中的部分道观也设有住持一职。
佛教禅宗将一个寺院的最高领导称为住持。
具体是道教引用佛教,还是佛教引用佛教,这早就是一笔烂账,无从可考。
类似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上是你家的理念可用,那我修修改改就是我家的理念了。
还有一个词“方丈”,佛教和道教全真派同样在用。
方丈最开始指住持人的居所,后来引申也可以指住持人本人。
刚开始可以将住持称为方丈或将方丈称为住持,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
但随着时代发展,两者有了差别,方丈是方丈,住持是住持,方丈是大于住持的。
用现代语境解释,方丈相当于总经理,而住持相当于店长。
有的寺庙没有方丈也没有住持,那便有监院,俗称为当家,是一寺之监督。
当然,有方丈也有住持的寺庙,同样也有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监理寺院总务。
以上的解释只是一个大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教派,都是不一样的。
而道教有一个特定称呼“道长”,最初是对道人与方士的尊称。
对男性道士,可以称呼他“乾道”,因为乾表至阳,所以乾道指男道士。
对女性道士,可以称呼她“坤道”,因为坤表真阴,所以坤道指女道士。
不过一般情况下,你直接叫道士或者道长,道长不会和你计较称呼的问题,除非你叫他“秃驴”或者叫她“尼姑”。
当然,你如果叫佛教女子为“尼姑”,也有可能会被人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