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章 戊戌六君子,大清的故事,云海瑞,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46章 戊戌六君子
这瀛台,本应是一处如诗如画的胜地,皇帝们常常会选择来此休憩度假,悠然自得地欣赏着周围的美景,挥毫泼墨,吟诗作画。然而,谁能料到,就在光绪皇帝时期,这座瀛台却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中国最为高级的政治犯监狱。
光绪皇帝,这位曾经高高在上、尊享九五之尊的帝王,如今却沦为了戴着皇冠的“囚徒明星”。他的身份和地位在瞬间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令人瞠目结舌。这剧情的反转速度之快,简直比京剧里的变脸还要迅速,让人猝不及防。
且让我们先来谈谈这位光绪皇帝吧。他心怀壮志,一心想要让大清国摆脱困境,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此,他毅然决然地推行了一场名为“戊戌变法”的改革运动。
然而,事与愿违,这场变法仅仅持续了短短数日,便如流星般转瞬即逝。慈禧太后这位权倾朝野的老太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变法彻底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可怜的光绪皇帝,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改革梦想,更是被囚禁在了瀛台这座孤岛上,成为了一只名副其实的“笼中之鸟”。
从此,他的生活被禁锢在这片狭小的天地里,每日只能透过那扇小小的窗户,遥望着外面的蓝天白云。那片广阔的天空对他来说,既是自由的象征,也是无法触及的遥远彼岸。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憋屈和苦闷,仿佛那股怨气都能拧出一摊水来。
再来说说这维新派的人士吧,那可真是悲惨至极啊!慈禧老太后眼见这变法的势头有些不对劲儿,立刻毫不犹豫地派遣手下的人去将维新派的那些领头人物统统给抓了起来,看样子是打算拿他们开刀祭旗,以儆效尤呢。
这一抓,可不得了啊!居然抓出了名震天下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这六位爷啊,那可都是满腔热血、一心报国的爱国青年啊!他们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变法事业之中,本以为能够为国家带来一丝曙光,谁承想却在一夜之间沦为了阶下囚。
谭嗣同,他无疑是一个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当他面临被捕的危险时,其实他完全有机会逃脱,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深知变法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曾慷慨激昂地说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无人为变法流血,此国运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句话的含义极其深刻,它表达了谭嗣同对变法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
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伴随着流血和牺牲。然而,当时的中国却没有人愿意为了变法而流血,这正是国家运势不昌盛的原因所在。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如果一定要有人为变法流血,那就让他来成为第一个吧!
这番话如同一股洪流,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它不仅展现了谭嗣同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更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奉献一切的伟大精神。
谭嗣同在狱里的时候,也没闲着,还写了首超有名的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啊,写得那叫一个悲壮!大致意思就是说,他虽然身陷囹圄,但仍然思念着那些为变法牺牲的先烈们(张俭、杜根都是历史上的忠臣义士)。他知道自己即将赴死,但仍然坦然面对,毫不畏惧。这种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且让我们再来谈谈这戊戌六君子中的其他几位吧。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这四位爷,那可都是朝廷的四品大员啊!他们本应是前途光明、飞黄腾达之人,然而,仅仅因为支持变法,他们就被慈禧老太后无情地抓捕入狱。
先说杨锐,他为人正直,心怀天下,对国家的改革充满热情。林旭则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其文章和见解都备受赞誉。刘光第更是以清廉和刚正不阿而闻名,他对变法的坚定信念令人钦佩。杨深秀则是一位敢于直言的忠臣,他对朝廷的腐败和弊端毫不留情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然而,就是这样四位杰出的官员,却因为支持变法而遭受了如此悲惨的命运。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在慈禧老太后的权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最终只能被囚禁在牢笼之中,等待着未知的审判。
还有那康广仁呢,他虽然只是个普通百姓,但他与康有为的关系却让他成为了戊戌六君子之一。康有为在逃跑时未能带上他,使得康广仁不得不替哥哥背负起这沉重的罪名。这也是为什么康有为一直被近代人认为是伪君子的一个佐证,他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卷入这场政治风暴,更未曾料到会因此而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到了行刑的那天,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氛围。人们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纷纷涌向刑场,仿佛那里有什么稀世珍宝等待他们去观赏。
刑场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喧闹声此起彼伏。老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好奇,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对即将到来的处决充满了期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