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章 御前会议,大清的故事,云海瑞,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八国联军组建完毕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寻衅滋事。他们竟然厚颜无耻地要求清军将天津大沽口炮台拱手相让。这无疑是对清朝的一种极其严重的侮辱和挑衅,仿佛在公然宣称:“喂,你们清朝那点儿可怜的家底,还是乖乖交出来吧,省得我们亲自动手!”
面对如此无理的要求,直隶总督裕禄不敢怠慢,他像一个忙碌的“快递小哥”一样,迅速将大沽口炮台的情况上奏给了朝廷。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主张开战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燃放鞭炮一般,接连不断。
慈禧太后呢,此时的态度异常强硬,仿佛吃了秤砣一般,铁了心要与洋人一较高下。她心中暗想:“哼,这些洋人真是欺人太甚,难道真当我是好欺负的不成?我慈禧太后可不是吃素的,今天就让你们见识一下我的厉害!”
其实,慈禧太后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对于罗嘉杰所提供的情报,她早就心知肚明那是假的。然而,她同样清楚地知道,列强对她这位“老佛爷”早已心怀不满,只是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她拉下马而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她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威,绝不能让人小瞧了自己。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慈禧太后便紧急召集了第三次御前会议。这次会议的气氛异常紧张,仿佛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爆发。大臣们如坐针毡,一个个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会触怒慈禧太后。
整个会议过程中,慈禧太后面色凝重,一言不发,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氛围变得更加压抑。大臣们则战战兢兢地汇报着各种情况,不敢有丝毫怠慢。
然而,就在会议刚刚结束没多久,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大沽口炮台竟然被八国联军攻陷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大沽口炮台的失守,意味着战争已经无法避免,而且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原本还抱有一丝侥幸心理的人们,此刻也都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躲不掉了。
到了此时此刻,无论慈禧太后是否宣布开战,对于这场战争的进行与否,实际上已经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了。毕竟,列强们早已下定决心要给清朝一个狠狠的教训,而清朝上下也早已“同仇敌忾”,几乎所有人都坚决主张开战。
然而,宣战与否在道义层面上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师出有名”才能让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站得住脚。因此,慈禧太后决定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这已经是第四次了。
与前几次御前会议相比,这次的气氛显得格外紧张。大臣们一个个都低垂着头,不敢与慈禧太后对视,静静地等待着她发话。整个宫殿内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
终于,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权衡利弊之后,宣战的事情终于被敲定下来了。这一场战争,就如同一场盛大的戏剧,帷幕已经缓缓拉开,人们都无法再置身事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大戏如何上演。
在第四次御前会议的那一天,慈禧太后展现出了她作为决策者的果断和决绝。她宛如一个严厉的“房东大妈”,毫不留情地派遣许景澄等人前往各国使馆,下达了“逐客令”。
慈禧太后的语气坚定而冷酷,她毫不客气地对各国使节说道:“给你们 24 小时的时间,立刻收拾好你们的行李,滚出我们的国家!”这道命令就像是一道晴天霹雳,让各国使节们惊愕不已。
然而,与慈禧太后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绪帝。他仿佛是一个不情愿搬家的小孩儿,紧紧地拉住许景澄的手,满脸忧虑地说道:“咱们再商量商量吧,或许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第二天,总理衙门就像个“搬家公司”,对着各国使馆宣读了“搬家通知”,还派了兵去“监督”各国使者及家属收拾行李,然后“热心”地把他们“护送”到了天津。那场面,就跟送亲戚出门似的,不过这亲戚可不太情愿走。
第三天,董福祥那帮子和义和团就像群“拆迁队”,对着东交民巷里不愿意走的使馆开始了“强制拆迁”。一时间,洋人们那是哭爹喊娘的,不少还丢了性命。这仗打得,跟闹着玩似的,但可不是真的闹着玩。
到了第四天,也就是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干脆以光绪帝的名义发了个“宣战诏书”,就像是在朋友圈里发了个“战斗檄文”,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这十一个国家“宣战”。
那阵势,就像是说:“来吧,咱们干一架!”这慈禧太后,可真是“霸气侧漏”啊!
她在诏书中写道:“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
这诏书一发,那可真是惊动了天下。各国列强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给大清一个狠狠的教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