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政,谁赞成,谁反对,谁弃权?
柳青河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章 新政,谁赞成,谁反对,谁弃权?,三国:校长别怂,全校扛你上皇位,柳青河边,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知是出于心理作用还是真实存在的差异,荀悠竟然从这位新帝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压迫感。
那股气势仿佛能够穿透人心,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而在曹昂的下方,则坐着四位年轻的臣子。他们个个气宇轩昂,目光炯炯有神。
荀悠通过多方打听得知,眼前这四个人似乎都是曹昂的心腹爱将。
其中,那个光着头的人名叫道清,据说是此次负责攻打许都作战行动的总指挥;
而满脸胡须、相貌粗犷的那位名叫李长庚,则担任着本次攻打许都的先锋大将之职;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风度翩翩的那位被称为诸葛洞明,传闻他乃是某个顾问团的团长。
至于那身着一袭黑色衣衫的年轻男子,荀悠倒是头一回见着。
不过既然能够身处此地,想来必定也是在此番战事中立下了赫赫功劳之人。
此刻,众人齐聚一堂,显然是要对这场战役中的功臣们论功行赏了。
只见曹昂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自己手下的这四位得力干将,宛如审视着四块珍贵无比的璞玉一般。
随后,他朝着身旁的小黄门轻轻摆了摆手,示意其可以开始宣读圣旨了。
紧接着,一名身材瘦小的小太监走上前来,展开手中的黄色卷轴,用尖细的嗓音高声念道:“诏曰:今有道清者,智勇双全,指挥有方,特封为丞相一职,任期四年,望汝能辅佐朕治理天下,保国安民。”
念罢,道清赶忙跪地谢恩,口中高呼万岁万万岁。
小太监稍作停顿后,继续宣读道:“另有诸葛洞明,才华出众,谋略过人,封为太师,任期亦为四年,愿汝以智慧为朕筹谋献策,共图大业。”
听到这里,诸葛洞明同样恭敬地跪伏在地,叩头谢恩。
最后,小太监又念道:“再有李长庚,英勇无畏,冲锋陷阵,战功卓着,封为太尉,任期四年,期望汝继续为我朝开疆拓土,守卫边疆。”
李长庚闻言亦是激动万分,连忙叩首谢恩。
对于这三人所获的封赏,荀悠并未感到太过惊讶,毕竟他们确实在这场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才只是个开头而已,接下来应该就要轮到对他们这些世家进行封赏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便有第二份诏书被宣读出声……
诏书很长,内容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
大意是:即日起,妾所生之子将与嫡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此项重大决策将由丞相道清亲自监督并严格执行!
此诏令一经公布,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大臣们面面相觑,难以置信地交头接耳起来。
然而,尚未等到他们开口反驳,只见两侧的侍卫瞬间齐刷刷地亮出了寒光闪闪的钢刀,那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仿佛在警告众人不得妄言。
紧接着,很快又有了第三份诏书下达。
其大致内容乃是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全面推行科举制度。若想入朝为官,无论出身贵贱,都必须参加由京城洛阳统一颁布的考试条例。并且规定所有人都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同时彻底免除世家大族以往所享有的举荐官员之权力,一举废除了长久以来的举孝廉制度。
而这项重要任务,则交由太师诸葛洞明全权负责推动落实。
当这条新的政令传至朝堂时,再度引发了满朝文武的惊愕与喧哗!
就连一向沉稳的荀悠此刻也不禁心中大惊!因为这前后两项政策无一不是直接指向那些世家势力。
毕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娶妻已然不易,更别提纳妾之事。
而那些名门望族向来遵循嫡长子继承家业的传统,家族的兴旺也需要妾生子的拱卫,如今却要让妾室所生之子获得与嫡子相同的继承权,
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更何况,那些妾生的儿子平日里地位卑微,几乎与家中奴仆无异,即便比奴仆稍好一些,也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在宗法制度下却是最忠心的。
再者说,哪个世家大族没有数十个子嗣呢?如此一来,家族内部的纷争与矛盾必将愈发激烈。
若是他们拥有了继承权,还有皇帝的支持,岂不是整个的把大家族分的四分五裂?
第二个他们就没听懂,什么是科举?
什么是考试制度?
就在荀悠在考虑是否挺身而出反对之时,竟然有数量众多的人群如潮水般涌了出来,表示坚决反对!
这些人的情绪异常激动,仿佛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即便那些负责维持秩序的侍卫们纷纷拔出腰间锋利无比的钢刀,试图以武力威慑来制止这场骚乱,完全无法阻挡住汹涌澎湃的人流和此起彼伏的抗议声浪。
而在这群激昂的人们当中,甚至还有些更为激进者,毫不顾忌地对曹昂破口大骂,直呼其为大逆不道的叛贼!
一时间,各种污言秽语充斥于耳,场面混乱不堪。
曹昂面沉似水,静静地凝视着台下那一片沸反盈天、人声鼎沸的景象。
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他似乎早有预料,因此并未显露出丝毫的惊慌失措之色。
只见他微微叹息一声,唉!看来今天又难免要大开杀戒了!
想当年身处洛阳时,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啊……
若不施展出一些强硬狠辣的手段,没有鲜血的祭奠是无法进行改革的,这也是他希望的。
想到此处,曹昂缓缓地抬起手来,轻轻地拍了拍身下那张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然后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诸位稍安勿躁,请听我一言!
现在请大家按照各自的立场做出选择——赞成朕之决策的,请站到左边;
持有不同意见、表示反对的,请移步至右边;
若是想要保持中立或者弃权的,可以留在中间。”
很快,一个老者就向着左边迈去,就气愤填膺的大骂道:“老夫坚决反对如此倒行逆施!我倒是要看看哪个公贼敢赞成如此的提议!”
“陛下这是乱命,有违纲常,必将导致天下大乱!臣坚决反对!”
“士族乃我立国之本,先丞相也是靠我士族起家,怎能如此亏待于我等?”
在场的几百人,乌泱泱一片,去到左边的却有百十人。
然而,就在这人群如潮水般涌动的时候,荀悠却刚刚抬起脚准备迈向前去。可就在这时,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到了站在最后方的司马懿。
只见司马懿宛如一座雕塑一般,纹丝不动地伫立在原地,丝毫没有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不仅是司马懿,就连曹操手下的几位赫赫有名的大将们,此刻竟也如同司马懿一样,安静地站立在那里,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兀。
面对这样的场景,荀悠不禁犹豫了一下,然后缓缓地将已经迈出的那条腿收了回来。
毕竟,他家中已有一人对皇帝持有反对意见,如果自己再掺和进去,恐怕会给家族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
而且像这般离经叛道、违背常理之事,以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之道,无论怎样都无法做出表示赞成的举动来。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皇帝似乎早已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特意留下了一个弃权票作为缓冲,让那些犹豫不决或者持中立态度的人们能够有一个选择的余地。
而对于荀悠来说,这个弃权票无疑成了他此时最好的退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