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素与简
用户18555755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章 素与简,人生若大梦,用户18555755,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庄子曾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此乃真谛也!大道至简,宛如那静静流淌的深水,表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深邃与智慧。然而,世人往往在涉世渐深之后,愈发感到迷惑不解。于是乎,他们舍弃眼前的真实,转而追求那遥不可及的虚幻景象,如同追逐镜中的花朵和水中的月影一般,终是一场徒劳。
待到繁华落尽之时,人们方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自然的、纯朴的、淡雅的事物,才是最为本质、持久且具有强大力量的存在。它们犹如大地深处的基石,默默支撑着整个世界的运转。
当我们拥有一颗朴素的心灵时,眼中所见的世界亦会变得更加美好。天地之间自有大美,但它却沉默不语,唯有心境宁静、心思纯净、心情闲适之人,方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切。正如王维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正因他内心的那份闲适与淡泊,使得他能够领略到自然界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般的清幽空灵之景;也让他体会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所描绘的静谧氛围。
同样,孟浩然因其沉醉于月色美景之中,频繁饮酒作乐,被誉为“醉月频中圣”。又因他痴迷于花草之美,无意侍奉君王,故而留下了“迷花不事君”的佳话。正是由于他这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方才有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般清新宜人的诗句,以及“松风亭夜凉,风泉满清听”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陶渊明一直认为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韵味,天性本来就是喜爱山川田园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勇气回归田园生活,过上了那种“在东篱边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望见南山。山间的雾气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美好,鸟儿们结伴飞回山林”这般悠闲自在的日子。
只要心中怀揣着那如世外桃源般美好的梦想和向往,那么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如同云水之间那般宁静祥和的氛围。古往今来,像这样的诗人不在少数,他们毅然决然地挣脱世俗的束缚和牢笼,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也正是这种回归,使得他们原本质朴纯真的内心变得愈发充实、润泽起来。
往往越是简单纯粹的物质条件,人们的心灵便会越发感到幸福满足。遥想一千多年以前,苏轼遭受贬谪来到黄州,与来自泗州的好友刘倩叔一同游览南山。朋友用蓼菜、新鲜竹笋等各类野菜热情款待他,苏轼细细品尝过后,举起筷子不禁感慨万千道:“那洁白如雪的浮沫和如乳花般细腻的茶汤漂浮在中午时分的茶盏里;而这一盘由蓼芽、蒿茎以及鲜嫩春笋所组成的菜肴,更是尝试出了春天的味道啊!原来人世间最有滋味的,便是这清淡欢愉的时刻呀!”
苏轼这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波澜起伏,其仕途之路几经起落,历经无数风风雨雨。然而,就在他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之后,最终领悟到一个真谛——人世间真正令人陶醉和享受的,恰恰是这份清幽淡雅的欢乐时光。至于这“清欢”究竟为何如此美妙动人呢?或许是因为它摒弃了尘世的纷扰喧嚣,让人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生命本身的纯粹与美好吧。又或许是因为在简单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蕴含着无尽的温暖和安宁,使人的灵魂得到滋养和抚慰……总之,“清欢”二字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表面,其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对待生活的独特态度,更彰显了人们在历经岁月沧桑和世事磨砺后,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切领悟以及那份释然和超脱。之所以这样说,正是由于“清欢”这种理念对生活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见解,它摒弃了对物质条件的过度追求和依赖,转而将焦点集中于心灵深处的品味与修养之上。
当我们踏上人生之旅时,起初总是满怀憧憬地渴望着命运能掀起惊涛骇浪,期待着那些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经历。然而,待到行至旅途的尽头,我们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生最为迷人且令人陶醉的景致,并非来自外部环境的喧嚣与繁华,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那份淡定与从容。同样地,曾经的我们无比热切地期盼能够得到外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许,但最终却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属于我们自己,与他人并无太多实质性的关联。
在这人世间,真正富有韵味的恰恰是那看似平淡无奇的清淡欢愉。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简化物质层面的需求时,内心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幸福的滋味;而当生活变得越发朴素简约,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变得愈发充实和丰盈起来。
话说东晋时期有位声名显赫的名臣名叫王恭,此人官运亨通,一路高升直至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之职,而且还是当朝皇后的亲兄长。某一日,王恭的一位前辈王忱前来登门拜访。王忱踏入屋内,一眼便瞧见王恭正端坐在一张长达六尺的精美竹席之上,顿时心生喜爱之情,于是毫不掩饰地开口向王恭讨要这张竹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