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士绅不过是朝廷养的猪猡!
加糖的小芋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4章 士绅不过是朝廷养的猪猡!,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加糖的小芋圆,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孙老爷子一颗心沉到了底谷,刚想说些什么。
这时,从外面走来一个年轻人,诧异的扫过两人,询问道:“杨先生,家里来了客人吗?是来做什么的?”
见状,杨溥急忙解释道:“哦,没什么大事,只是来找老爷叙旧的!”
年轻人笑呵呵的,说道:“叙旧好啊,这些天被新政搞得头都大了,也不知道朝廷到底有多少蠢货,推行狗屁的新政,哼!”
孙老爷子眼前顿时一亮。
“敢问这位是……”
“我爹叫做朱守谦,我叫朱潘,你干什么的?”
孙老爷子赶紧拱手行礼,笑道:“原来是少爷啊,在下今日前来,特意是商量大事的,少爷对朝廷施行的新政不满?”
“废话,这新政着实可恶,我家在苏州的庄田,按照规矩,要缴纳许多税赋,这压根没把靖江王放在眼里!”
孙老爷子心中暗喜,连忙道:“少爷说得极是。如今新政的压力,不仅落在我们士绅头上,王爷您作为勋贵,也深受其害。我们若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新政,说不定还有转机。”
一旁的杨溥眉头一皱,悄悄拉了拉朱潘,提醒道:“少爷,您今日该学习功课了,这些事情交由王爷处理吧。”
“学什么功课啊,都火烧眉毛了。我爹最近眼睁睁看着庄园越来越少,愁的吃不下饭……唉,朝廷奸人当道啊!”
杨溥叹了口气。
凡是勋贵二代三代,都不可避免的会沾染目中无人的习性,尤其是朱文正死的又早,朱守谦和朱潘两人,简直就像是疯长的野草,仗着自己的身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往常,苏州官府对他们没办法,只能听之任之。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啊!
朝廷派来了巡抚,还有锦衣卫,听说京城杀了一大批官员,杀的人心惶惶,难道朝廷的决心还不明显吗?
别看靖江王家大业大,可皇帝要干的人,势力再大,都是不堪一击。
在杨溥思索间,孙老爷子一味的夸赞朱潘,朱潘本就是个年轻人,没什么城府,被这样夸赞了几句,整个人都飘了起来。
他看向孙老爷子的眼中,充满了善意。
孙老爷子趁机提出了想法:“少爷,其实这新政有诸多弊病,您可以联络其他勋贵,一同上书朝廷,让朝廷重新考虑新政的实施。”
“能有多大胜算?”
“若是单打独斗,仅有三成;若是能获得靖江王的相助,胜算则有九成。少爷啊,您现在就是士绅们和勋贵们的指路明灯啊!”
杨溥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默默退至人群身后。
他能说的已经全部说完了,至于靖江王听不听劝,那就不是他的事情了,等日后出了大问题,最好别牵连到他。
一个月才几百两银子,玩什么命啊!
更何况他杨溥来苏州的目的,主要是求学的,增长见识的,他可不想成为朝廷眼中的叛逆分子。
此刻,朱潘脸上的笑意更浓,大手一挥道:“行,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等我爹回来,我就和他商量商量,你放心,我爹肯定同意!”
“我靖江王府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孬种!”
朱潘拍着胸口,大声应和了下来。
孙老爷子心中大喜,连忙说道:“少爷英明!要不先见见方孝孺,若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就最好了!”
“没问题,明天便去,我爹乃是亲王,方孝孺不过是个三品巡抚,他肯定要给我爹面子!”
“城南还有一家米铺,整日低价卖米……搞得我等士绅的店铺活不下去,少爷能不能帮忙处理一下?”
“好,今日便去砸了那间米铺!”
朱潘摆摆手,一间米铺罢了,砸了也就砸了,顺手为之的事情,朱潘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自打他出生以来,他想要的东西,从来没有逃出过手心。尤其是在这苏州的地界上,论身份、论地位,他爹靖江王排第一,他朱潘就要排第二。
商议好了事情,孙老爷子起身告辞了。
杨溥看了一眼桀骜不驯的朱潘,抿了抿嘴,最终还是提醒道:“少爷,那米铺的背后,恐怕有官府站台,莫要冲动。”
朱潘瞥了他一眼,讥讽道:“先生啊,前些日子,我爹就想去找方孝孺理论,你拼命拦着,说什么得罪不起。结果呢?这几个月下来,我朱家的田庄损失多少?商铺又损失多少?”
“现在不过是一间米铺,我还得忍耐……忍来忍去,我都快忍成缩头乌龟了!也成了其他勋贵的笑柄了!”
“你不姓朱,你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的?照你这么说,我朱家就得束手待毙,等着朝廷将我们砍了是吧?”
“我爷爷朱文正打江山的时候,他方孝孺在什么地方?我现在拥有的这一切,都是我该享受的。凭什么?就凭我姓朱!”
朱潘心中的怨气,一股脑的撒了出来。
杨溥并不言语,缓缓倒了一杯水,放在了朱潘面前,开口道:“少爷,做事勿要急躁,您先喝杯茶吧。”
“此茶尚温,待我去拆了那间米铺,再来听先生教诲!”
朱潘不再理睬杨溥,而是转身走了出去。
等到朱潘走远后,杨溥深深叹了一口气,他这才明白过来,教笨蛋如何做事,就如同对牛弹琴。
尤其是这些勋贵,自以为立下了大功,返回家乡后,势力变得非常庞大,拥有各种特权,肆意妄为,官府也没资格制裁他们。
可是他们也不想想,是谁给他们的特权?
是当今的皇帝!
比他们功劳更大的刘伯温、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可有一个善终的?为什么这么浅显的道理,他们怎么就看不明白呢?
俗话说得好,死道友不死贫道。
杨溥直接离开靖江王府,转而去了府衙。这些天来,他也听了方孝孺宣扬的那些理论,心中自然大受震撼。
既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若是能为方孝孺出谋划策,或许自己今后的地位,更加的不可限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