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你们真该死啊!
加糖的小芋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5章 你们真该死啊!,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加糖的小芋圆,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是你,你爹是你爹!不可混为一谈。”
朱守谦哀求道:“陛下,臣真的知道错了,臣愿意改过自新,从今往后,一定谨言慎行,恪守本分,为朝廷效力,为陛下分忧啊!”
朱权没有搭理他,而是命令道:“先将他关起来,削去他的爵位,没收王府财产。”
朱守谦心中一急,刚站起身,朱权直接走到他的面前,狠狠地挥出一拳,重重的砸在他的脸上,朱守谦直挺挺的倒了下去。
“爹!”
朱潘急忙扶住他,朱权痛骂道:“等朕了解所有情况后,再来治你们的罪!”
很快,锦衣卫便把两人押下去了。
方孝孺走到朱权的身旁,微微躬身,说道:“陛下,王府上下已被控制,相关人员也都被关押,听候发落。”
朱权微微点头,却并未说话,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方孝孺啊,地方上的情况不对劲啊,各地的士绅和勋贵不断地腐败……如何根治呢?”
“为什么父皇在位时,大明的蛀虫就那么少呢?说到底,是不是因为朕的手段不够强硬,如果像父皇那样,杀的人头滚滚,是不是会好一点?”
方孝孺心中一紧,提醒道:“陛下,古往今来,一味地使用重刑酷法,以杀止乱,或许能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来看,却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弊端。”
“那些勋贵豪强,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若轻易诛杀,难免会引起其党羽的恐慌和反抗,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而且,过度依赖杀戮,会让百姓觉得朝廷残暴不仁,从而失去民心。民心一失,新政便如无本之木,难以长久。”
朱权的脸色微微缓和了一些,询问道:“若是不杀,又该如何树立威严呢?”
“其实陛下不必担忧,新政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仍有不少百姓受益,对新政也是颇为支持的。”
“更何况,任何改革都会面临阻力,新政的推行也不例外。朱守谦等人的行为,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朱权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两人走出府邸,在阳光的照耀下,朱权长叹了一口气。
“查明朱守谦的罪状,若是罪大恶极,便将他杀了,还有他的那个儿子,也是坏种一个,千万别放过他!”
“陛下,朱文正乃是太上皇的亲侄儿,朱守谦又是朱文正的儿子……深受太上皇喜爱。因为他没有任何军事才能,故而太上皇封他为靖江王,庄园设在苏州……”
“这么多年来,朱守谦的地盘庞大无比,您如果贸然对他动手,恐怕其他勋贵更加畏惧。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宜多生事端啊!”
朱权不屑的骂道:“朕乃天下共主,俗话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不过是个小小王爵,杀了也就杀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朱权一开口,就证明了他和老朱乃是一脉相承。
方孝孺摇头道:“不妥,要不先搜集他的罪状吧,等新政推行后,再慢慢对他动手,不引起其他勋贵的恐慌。”
朱权没有说话,又深深叹了一口气。
都是父皇留下的祸根啊,父皇当了三十年的皇帝,咋就能感情用事呢?朱文正立下的功劳,关朱守谦什么事?
朱权思索着如何完善大明的监察制度,不过现在制度已经很严苛了,天下官员和士绅战战兢兢的,倘若再加强监察,恐会造成混乱啊。
当朱权抵达府衙时,李程战战兢兢的,额头微微沁出汗珠,慌忙跪地,行了大礼:“知府李程,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权看着跪在地上的李程,眼神中满是怒意,冷哼一声,问道:“李程,你担任知府几年了?”
“有三年了。”
“才三年啊!三年就把苏州治理成这个鬼样子?若是再让你治理十年,苏州城是不是士绅遍地走,百姓不如狗啊?!”
朱权愤愤的骂道:“你这个知府是怎么当的?士绅们不配合施行新政,勋贵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你却视而不见,你想干什么?”
“你是百姓的父母官,还是士绅和勋贵的奴仆?!”
听着朱权的斥责,李程脸色变得煞白,他连忙磕头,解释道:“陛下息怒,无论是士绅还是勋贵,位高权重,势力盘根错节,朱守谦身为靖江王,我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那城外的难民呢?是不是你赶出去的?故意制造苏州一派祥和的景象?你这般包庇,到底有何目的?”
李程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滚落,嗫嚅的解释道:“臣是为了苏州的稳定……唯有稳定,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望陛下明察啊,臣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
“放屁!”
朱权心中的怒火更旺,厉声说道:“身为朝廷命官,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本应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可你却畏首畏尾,只顾自己的安危,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你还有何脸面坐在这知府的位置上?”
“陛下,臣知错了,臣愿戴罪立功。”
朱权冷哼一声,说道:“从今日起,你要全力配合朝廷,负责安抚百姓。若你再敢有丝毫懈怠,朕定不轻饶!”
“是,是!”
在苏州的见闻,让朱权产生了很多想法。
无论多强硬的吏治,处理再多的士绅与勋贵,那些富人还是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搜刮百姓的钱财。
这是人性之恶,很难根除。
而只要有这样的人存在,朝廷无论施行多好的政策,到最后都变成了恶政。
如何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呢?
朱权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难道创立臭名昭着的东厂吗?
起用一大批宦官,让宦官和士绅们打擂台?
还是不妥,宦官有了皇权的支持,固然能够和士绅们掰手腕,但是大明的国力在这样的消耗中,也会越来越弱。
必须将士绅的目光从百姓身上挪开,让他们不再惦记百姓的一亩三分地。
想到这里,朱权眼前顿时一亮……老秦人是如何做到全国上下一心,就是因为军功制的存在,把国内各个阶级绑到了一块。
欺压百姓赚来的钱财,哪有掠夺别国赚的钱多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