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章 寄读学校
南溪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64章 寄读学校,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南溪仁,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用说什么事情?”
“不用,我和他当面说就行了,就这个事儿,你好好过周末,好好陪陪嫂子和孩子,等礼拜一再安排,不急。”
挂了电话,张铁军又给蒋卫红打了过去,让他安排人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一下外国人收养孩子这事儿,要一个尽量准确的数字,还有时间段。
再一个就是查一下各地学校,看一看有没有那种打着体检的旗号对学生进行抽血的事情,有多少,具体的时间。
“那件事儿进行的怎么样了?”
“还在跟进,主要是限制比较大。”
“行吧,尽量抓紧,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越快越好。”
“顺便对全国的孤儿院和儿童福利院也做个调查吧,把情况摸摸清楚,要加大对孤儿和被虐待孩子的搜救工作。”
张铁军又补了一句,挂了电话,这才整理了一下情绪和思绪,拿过笔继续写报告,心里想着这事儿得找个机会当面汇报一下。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难处的,就是这个时候还没有人关注重视这方面,完全都还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种种都是阴谋。
蜜月期嘛,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尝到点甜头就忘乎所以忘了自己是谁了。或者是知道也不在意,谁说的清呢?
时间一晃就到了第二天早晨。
张铁军起来在花园里跑了几圈,回来冲了个澡吃了早饭,张凤才从床上爬起来。还是被孩子给叫起来的。
小家伙们是真能起早,那真的是日落而眠日出就起,也不知道是哪来的这么大精神头,只要天一亮就听他们在院子里吵闹了。
家里老太太醒的早,黄大姐来的早,张爸张妈就也跟着老太太的作息时间走了,每天早睡早起。
主要是你不起也不行,孩子可不管你几点睡的睡没睡够。
况且东北人本来就习惯了早起,慢慢的一家子人大概就都这么个样子了。不用提张铁兵他们,在学校起的更早。
这个时候的大学可不是以后那种垃圾,各个方面还是相当严格的,想赖床翘课门都没有。
吃了早饭陪着孩子们玩了一会儿,张铁军和张凤一起去了京城的龙凤寄读学校。
学校在六郎庄那边,紧挨着冠军大学,边上是冠军完全学校和红星职工医院。完全学校就是十二年制学校,从小学到高中。
其实还有幼儿园,东方这边各公司职工的孩子基本上都在这里,有校车接送。
咱们国内其实一直都是多学制共存的,像这种完全学校就有很多,当然也有不完全学校,一般都是指小学。
正常六年制的小学事实上应该叫完全小学,同理,六年制的中学就是完全中学了。
这些都有,甚至国内现在还有五年制的小学。
两个人到了学校的时候,对方的人还没到。
张铁军一直也没来过这边看看,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参观一下。主要是张凤办事他能够放心,也用不着他操心。
寄读学校不算很大,分为三个部分,幼儿部,少儿部和少年部。
事实上,咱们国家对幼儿少儿和少年还有青年的概念表述一直都不是很清晰的,应该是习惯了模糊吧,干什么都是这样。
寄读学校这边是按照自己的规定执行,学龄前就是幼儿,要不为什么叫幼儿园呢?对吧?
上了小学就是少儿,中学就是少年,高中毕业了才是青年。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会在这个大家庭里一直成长到十八岁,高中毕业才会离开。
离开也不是甩给社会不管了,大学有宿舍的嘛,没考上大学的或者大学毕业了都会提供公寓提供工作,公寓会收一点租金。
这些到是不强迫,到时候还是要看孩子自己的选择,反正这边都是安排好了的。
学校幼儿部的人最多,这么大点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顾和保护,婴儿在这里都是一对一抚养的,其实和自己孩子也没啥大区别了。
其实说是一对一也不全面,还有夜班呢。
好在婴儿并不多,从学校成立到这会儿一共也才十几个,基本上都是三四岁四五岁的孩子要多些。全国都是这样。
“理事长。”学校的校长是个一瞅就特别慈祥的大娘,有五十多岁了,一头花白的头发。
大娘没有家,也不知道是离了婚还是另一半去世了。
她带着女儿在城边上办了一家黑孤儿院,收养了三四个孩子,收入全靠她一个人张罗,还要供自己女儿上学。
她原来有两个女儿,后来没了一个,这也是她收养孩子的原因,感同身受,感觉这些孩子太可怜了。
基金会找到她的时候,她整个人瘦的都已经不像个样子了,每天晚上都要出去翻垃圾桶捡瓶子。
要不是她还有一点退休工资估计早就挺不下去了。
后来基金会就把她的孤儿院给合并了,聘请她当了这所寄读学校的校长,要求就是她自己每天都要吃好喝好睡好。
她的女儿高中毕业就没再念书了,现在也在寄读学校上班,管理少儿部,现在也已经变了个样子。生活有了希望。
“于姨。”张凤笑着和大娘打招呼:“这是俺家那个,他平时忙,还是头回过来。”
“于姨。”张铁军叫了一声。
“哎。真精神,你俩可是真般配,以前就听着说我还不咋信呢。快进来。”
礼拜天学校是锁大门的,孩子们都在学校的操场上或者游艺室玩儿,或者在图书馆看书,高中以后才会被允许出去,但也要登记。
目前学校还没有那么大的孩子。
“姐。”一声脆生生的招呼,一个大丫头笑着跑了过来:“你今天怎么来了呢?想我了呀?”
“把你给美的。”于姨拍了那丫头一下,对张铁军说:“我家丫头,叫于小曼,一天疯疯叨叨的。叫姐夫。”
于小曼就打量着张铁军,叫了声姐夫。
“你好。”张铁军冲她晃晃手,打量着里面的建筑。
“你是不是一趟都没来过?”张凤问张铁军。
张铁军点点头,略微有些心虚:“我就去过沈阳的,也没去上几次。以后尽量多来。”
“那到没啥,就是感觉有点怪。妈和爸都来过好些回了。”
“怪啥?”
“你花钱张罗的学校,你自己没来过,不怪呀?换个人早就把钱卷跑了。”
“相信你呗,一看弄的就不错。”张铁军夸了张凤一句。这话夸的一点都不违心,搞的确实好,确实是用心了。
“你们小两口都是好人,都是舍得的人,我做梦都没想到过孤儿院还能这么盖。”于姨夸了两个人一句,又叹了口气。
她是真高兴,叹的这口气是为自己过去的坚持。
“他。我啥也不是。”
张凤指了指张铁军:“都是他张罗的,学校医院还有这里,现在咱们在全国一共有几十家寄读学校了已经,有三万多孩子。”
“真好。”于姨有些感动:“这可是不能少花钱了,你们两口子肯定能幸福。也是真舍得。”
于小曼在一边抱着于姨的胳膊眨着大眼睛好奇的打量张铁军。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于姨问了一句。
“叫我铁军就行,我是当兵的,在总政。”
“我好像在电视上看见过你。”于小曼带着点疑惑问:“是你不?”
“我也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我呀,”张铁军冲她摊了摊手:“我到是没少上电视,昨天晚上就有个栏目里有我。”
“对,就是昨天,新闻调查特别节目,对不对?我就说是你。”于小曼在那蹦,蹦的一抖一抖的,到是有些实料:“你太帅了。”
“瞎说话,从哪学的这些话。”于姨瞪了女儿一眼,真是的,都二十多了还像个孩子似的,一点也不稳当。
“本来嘛,你都没看见,姐夫在电视上说的那些话,听着就解气,本来就帅。”
“你都说啥了?”张凤问张铁军。现在老张家的人对张铁军上电视都没那么关注了,昨天就没看这档节目,就顾着聊天了。
“说了一些当下的情况,法律还有教育方面的一些事情。备过案的。”
“姐夫你是不是大官儿?”
“呃……算是吧,反正不小,大到也算不上多大。”
“那姐夫你说的那些事儿是真的不?是不是要管了?”
“对,要管了,别人不管我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