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大秦新程,庶民新篇
傲朝Y星星远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4章 大秦新程,庶民新篇,我创造的书竟然成为了历史,傲朝Y星星远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咸阳宫的大殿内,气氛庄严肃穆。秦始皇嬴政高坐于龙椅之上,冕旒晃动,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群臣。丞相李斯手捧竹简,出列奏道:“陛下,岭南初定,然地广人稀,百废待兴。移民与建设乃巩固南疆之关键,臣已拟定详细方略。”嬴政微微颔首,沉声道:“此事关乎大秦社稷,务必周全。”
此时,秦御霄身着戎装,大步上前,行礼道:“陛下,臣在南岭期间,深知当地百姓需求。移民前往,可带去先进农耕与技艺,促进融合,利于长治久安。”嬴政看着这位年轻将领,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御霄,你在南岭功绩卓着,此次移民建设,你亦要全力协助。”
散朝后,秦御霄回到府邸,阿瑶早已在庭院等候。见他回来,阿瑶欢快地迎上去:“御霄,今日朝堂之事如何?”秦御霄微笑着将移民计划告知她,阿瑶眼中闪过一丝忧虑:“移民去岭南,不知他们能否适应?那里的生活与咸阳大不相同。”秦御霄握住她的手:“阿瑶,这是大秦的使命,也是给百姓新的机遇。我们要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咸阳的秦府中,秦轩坐在书房内,手中轻抚着一卷兵书,神色平静却难掩对远方儿子的牵挂。他虽已不再征战沙场,但心系大秦局势,对于此次大规模移民与建设,心中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深知,此举对巩固大秦南疆意义重大,却也担忧其中潜在的困难与挑战。
秦轩回想起秦御霄小时候,便展现出对兵法和武艺的浓厚兴趣,那时的他,眼神中总是透着一股坚毅与果敢。如今,御霄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在南岭立下赫赫战功,秦轩感到无比欣慰。他也知道御霄与阿瑶的感情,对于这个来自南岭的女子,他虽未曾谋面,但从御霄的信件中,能感受到她的善良与纯真,他希望儿子能处理好感情与家国责任之间的关系。
咸阳城的街巷里,李福和往常一样,天还没亮就起身,准备开始一天的生计。他是个普通的手艺人,靠着制作和修补竹器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这日,李福正坐在门口整理竹子,突然听到一阵喧闹声。原来是官府的差役在张贴告示,周围围了不少人。李福放下手中的活儿,也凑了过去。只见告示上写着,朝廷要组织大规模移民去岭南,凡愿意前往的家庭,不仅会给予丰厚的安家补贴,到达之后还会分配肥沃的土地,减免数年赋税。李福心里一动,他虽在咸阳土生土长,可这几年物价上涨,生意愈发难做,家里人口又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去岭南的机会,说不定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回到家,李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妻子一听,面露担忧:“那岭南可是偏远之地,人生地不熟的,听说还有蛮夷,能行吗?”李福叹了口气:“如今在咸阳,日子也不好过。这是朝廷的旨意,去了说不定有转机。而且有那么多人一起去,还怕什么。”两人商量许久,最终决定响应朝廷号召,报名移民。
出发那天,咸阳城外一片热闹又混乱的景象。李福一家背着简单的行囊,和其他移民一起,在官府的组织下集合。孩子们好奇又兴奋,大人们则神色各异,有期待,也有不安。李福看着周围这些即将同行的陌生人,心中五味杂陈,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孩子,咱们这一去,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到了那边,可要好好干。”
漫长的路途充满艰辛,一路上尘土飞扬,道路崎岖难行。但好在朝廷安排了秦军护送,还有官员沿途照料,提供必要的物资。每到一处休息地,李福都会和其他移民一起交流。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身份各异,有农民、有小商贩,还有像他一样的手艺人。他们聊起各自的家乡,聊起对未来的憧憬,原本陌生的人们,渐渐熟络起来。
终于,他们抵达了岭南。眼前的景象和咸阳大不相同,这里山水环绕,树木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按照朝廷的安排,李福一家领到了土地和农具。虽然土地有些荒芜,但李福干劲十足,他和家人一起,清理杂草,翻整土地。周围的邻居们也都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大家互相帮忙,分享经验。
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李福发挥自己的手艺,为大家制作各种竹器。他做的竹筐又大又结实,竹椅舒适又耐用,深受大家喜爱。闲暇时,他还会教当地的百越人制作竹器,一来二去,和当地人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百越人热情好客,他们教李福一家如何辨认当地的野菜和野果,如何在山林中打猎、捕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渐渐有了生机,一座座房屋拔地而起,田野里种满了庄稼。李福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孩子们在这片新土地上快乐地成长。有一天,儿子兴奋地跑回家告诉李福:“爹,村里的学堂要开课啦,我能去读书啦!”李福又惊又喜,他没想到,在这偏远的岭南,孩子们也能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然而,并非所有移民都如此顺利。有一户姓赵的人家,初到岭南便遭遇疟疾。当地气候湿热,蚊虫肆虐,他们难以适应。赵老汉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气息微弱。他的儿子焦急地四处求医,却因语言不通,难以找到对症的草药。周围的邻居们虽有心帮忙,却也无能为力。这件事很快传到秦御霄耳中,他立刻派熟悉当地草药的百越人前去帮忙,又安排郎中为赵家人诊治,这才让赵老汉逐渐康复。
秦御霄深知,移民的融入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他一方面组织秦军协助百姓修筑房屋、开垦农田,另一方面,积极促进移民与百越人的交流。他召集双方的代表,举办交流活动,让移民传授百越人先进的农耕技术,百越人则教移民适应当地环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矛盾也时有发生。一次,移民和百越人因争夺水源发生冲突,双方剑拔弩张。秦御霄得知后,迅速赶到现场,他站在中间,大声说道:“大家都是大秦子民,如今同处这片土地,当携手共进。水源乃大家共有,我们应合理分配,共同使用。”在他的调解下,双方冷静下来,最终达成协议,一起修筑水利设施,共享水源。
咸阳宫中,嬴政密切关注着岭南的情况。李斯每日都会将岭南的消息呈给他。当得知移民与百越人发生冲突时,嬴政眉头紧皱:“移民与建设,应以和为贵。传朕旨意,让秦御霄务必妥善处理,切不可激化矛盾。”李斯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的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量的民夫被征调,离开家乡,奔赴苦寒之地。张栓子就是其中一员,他本是个朴实的农民,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妻子一人操持着家中的农活,日子虽然清苦但也平静。然而,一纸征兵令打破了这份平静,他不得不放下锄头,踏上前往长城的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