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番外二:都江古堰铸秦基
傲朝Y星星远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4章 番外二:都江古堰铸秦基,我创造的书竟然成为了历史,傲朝Y星星远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秋日的蜀地,阳光暖煦,微风轻拂着广袤的平原。秦轩身为秦王嬴政派往蜀地巡查民生与水利的特使,骑着一匹矫健的骏马,沿着蜿蜒的官道疾驰而来。他身姿挺拔,一袭黑色锦袍在风中猎猎作响,面容冷峻却藏着几分对未知前路的期待与审慎。此番前来,他肩负着为大秦探寻发展根基的重任,而蜀地频发的水患,早已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秦王乃至整个大秦的心头。
刚踏入蜀郡郡城,喧闹的市井声便扑面而来。街道两旁,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然而,秦轩无心留恋这热闹景象,径直前往郡守府。郡守早已得到消息,率领一众官员在府前恭迎。
“秦大人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郡守满脸堆笑,恭敬地说道。
秦轩微微颔首,还礼道:“为大秦社稷,谈不上辛苦。如今蜀地水患频发,我此次前来,便是要深入了解情况,看看如何能解百姓于水火。”
稍作歇息后,秦轩便迫不及待地与郡守等人商讨起来。
“大人,蜀地水患,根源皆在岷江。”一位水利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每至雨季,岷江水势暴涨,河道难以容纳,便四处泛滥,周边百姓苦不堪言,庄稼被淹,房屋被毁,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秦轩眉头紧锁,问道:“可有应对之策?”
郡守无奈地叹了口气:“多年来,尝试过诸多办法,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可水患依旧,收效甚微。”
此时,一位年约五十的男子站了出来,他身形清瘦,眼神却透着坚毅与睿智,正是蜀郡郡守李冰。“秦大人,依我之见,治水不能只靠堵,更要疏。岷江之水,若能合理引导,不仅可除水患,还能变害为利,灌溉农田,造福百姓。”
秦轩目光一亮,看向李冰:“李郡守可有具体打算?”
李冰微微欠身,说道:“我设想在岷江上游修筑一座分水堤坝,将江水一分为二,一支引流排洪,一支引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在江心修筑鱼嘴状的分水堤,巧妙控制水流。再开凿宝瓶口,连通内江与成都平原,形成完整的灌溉体系。如此,水患可除,农田可灌,蜀地有望成为大秦的粮仓。”
秦轩听后,心中暗自赞叹,却也深知其中困难重重。“此计虽妙,但工程浩大,施工艰难,且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李郡守可有把握?”
李冰神色坚定:“大人放心,我已勘察许久,对地形、水势了然于心。虽困难不少,但只要精心筹备,合理规划,定能成功。况且,这是造福蜀地百姓的大事,我愿全力以赴。”
秦轩沉思片刻,点头道:“好,我定会全力支持李郡守。此事若成,蜀地百姓幸甚,大秦幸甚!”
第二日,秦轩与李冰一同前往岷江实地勘察。站在江边,汹涌的江水奔腾而过,溅起层层水花,秦轩真切感受到了水患的威胁。
“大人请看,此处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是修筑分水堤坝的绝佳位置。”李冰指着江心说道。
秦轩望着江水,心中疑虑重重:“这江水如此凶猛,如何能筑起稳固的堤坝?”
李冰微微一笑,说道:“我已想好了办法。用竹笼装满鹅卵石,沉入江底,层层堆砌,竹笼柔韧,石头沉重,既能抵御水流冲击,又便于施工。”
秦轩不禁佩服李冰的智慧,当即表示赞同。随后,他们又前往宝瓶口所在的玉垒山。此处山体坚硬,开凿难度极大。
“这山岩如此坚硬,以现有工具,不知要开凿到何时。”秦轩皱眉道。
李冰却不慌不忙,说道:“我听闻当地百姓有一种土办法,用火烤岩石,再浇冷水,岩石便会裂开,能大大加快开凿速度。”
秦轩眼前一亮:“不妨一试,若真可行,这宝瓶口的开凿便有希望。”
回到郡城后,秦轩与李冰立刻着手筹备工程。招募工匠、征调民夫、筹备物资,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然而,工程尚未正式开工,便遭遇了难题。
一些当地豪绅得知要大兴水利,心中不满,担心工程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便暗中使绊子。他们散布谣言,蛊惑百姓,说修筑水利会触怒河神,带来灾祸,导致许多百姓心生畏惧,不愿参与工程。
秦轩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这些人只顾一己私利,全然不顾百姓死活!李郡守,我们必须尽快想办法平息谣言。”
李冰思索片刻,说道:“大人,不如我们举行一场祭祀仪式,向百姓表明我们治水的决心,同时祈求河神庇佑。如此,既能安抚百姓,又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秦轩点头同意:“好,就依李郡守所言,务必将此事办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