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汉逸游,岁月长歌
傲朝Y星星远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9章 大汉逸游,岁月长歌,我创造的书竟然成为了历史,傲朝Y星星远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山谷间,晨曦初破,微光如纱般轻柔地洒落在秦家的屋舍上。秦轩站在庭院中,抬眼望向远处正忙碌于开垦土地的族人,心中的渴望如破土新芽般疯长。他深吸一口气,转身看向身旁头发花白的老者,此刻,他虽外貌如年轻后生,可在族中辈分颇高,眼前的老者论起辈分是他的晚辈,如今实际主事着秦家大小事务。
“爷爷,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秦轩的声音清朗而坚定,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老者手中整理农具的动作猛地一滞,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眼眸中满是惊讶与不舍。“你要走?这深山虽日子清苦,可到底安稳太平,外面的世界……”他欲言又止,眉头拧成个疙瘩,脸上的皱纹越发显得深刻。
秦轩上前一步,双手抱拳,身姿笔挺,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您放心,如今秦家已经安稳扎根,这里的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只是想去见识见识大汉的山川河海,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我一定会平安归来的。”
老者沉默良久,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微微点头:“好吧,一路上千万要小心,记着早点回来,族里人都盼着你。”
就这样,秦轩背着简单的行囊,手持一根竹杖,步伐轻快地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山外走去。清晨的露珠打湿了他的鞋面,山间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叫,似在为他送行。
几日后,秦轩抵达了繁华热闹的洛阳城。城门口,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喧嚣声不绝于耳。士兵们身披厚重铠甲,腰佩长刀,神色威严地伫立在两旁,仔细检查着来往行人。
“这洛阳城可真是热闹非凡!”秦轩忍不住低声感叹,眼中满是新奇与兴奋,加快脚步迈进城中。
集市上,叫卖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卖布嘞,上好的蜀锦!”一个布庄老板站在店门口,双手高高举起一匹色彩艳丽、质地轻柔的丝绸,对着过往行人热情地招揽着生意。
秦轩踱步走过去,伸出手指轻轻摩挲着布料,赞不绝口:“这料子手感细腻,色泽鲜亮,老板,这当真是正宗蜀锦?”
布庄老板满脸堆笑,脸上的褶子都透着精明,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客官尽管放心,小的在这集市上做买卖多年,向来诚信经营,怎敢卖假货?这就是从蜀地千里迢迢运来的上等蜀锦,您要是买回去,保准满意。”
离开布庄,秦轩又被一阵勾人馋虫的香气吸引到了一家食肆。“老板,来一碗你们这儿最招牌的面!”他扯着嗓子喊道,随后找了个空位一屁股坐下,迫不及待地等着美食上桌。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面端了上来,腾腾热气裹挟着诱人香气弥漫开来。秦轩夹起一筷子,大口吃起来,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嗯,好吃,这味道,可比在山里吃的野菜强太多了,人间美味啊!”
食肆里人来人往,食客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谈论着各种奇闻轶事。秦轩听着邻桌几人聊起洛阳城中一位富家公子的荒唐趣事,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险些呛到。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喧闹声,秦轩好奇心顿起,连忙放下碗筷,快步走出食肆查看。只见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一处,中间一位说书人正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楚汉相争的故事。
“那项羽,力能扛鼎,威风凛凛,带着楚军破釜沉舟,一战成名……”说书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还时不时配上夸张的动作,讲到激动处,唾沫横飞。
秦轩被深深吸引,费了好大劲挤到人群中,听得入神。那些曾经他亲身经历过的场景,从说书人口中说出,仿佛蒙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听到精彩处,他也跟着众人一起拍手叫好,手掌都拍得通红。
离开洛阳后,秦轩一路向东,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曲阜。刚踏入曲阜城,一股浓郁醇厚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一脚踏进了千年之前的圣贤世界。街道两旁,时常能看到学者们身着长袍,手持书卷,三五成群,边走边热烈地讨论着学问,口中时不时蹦出几句经典名言。
秦轩怀着一颗崇敬之心来到孔庙前,望着那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大门,心中涌起无尽感慨,抬手整理了一下衣衫,缓缓迈步入内。
孔庙内,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碑刻林立,每一块碑刻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秦轩沿着石板路,脚步轻轻,生怕惊扰了这份神圣,仔细瞻仰着每一处遗迹。他走到一座碑刻前,缓缓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文字,低声念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声音低沉而虔诚。
“这位兄台,看来对孔圣人的教诲很有感悟啊。”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悠悠传来。
秦轩闻声,连忙站起身转过身,只见一位年长的学者正微笑着看着他,目光中透着和善与欣赏。他连忙拱手行礼,姿态谦逊:“晚辈秦轩,初来曲阜,对圣人之学仰慕已久,今日得见孔庙,心中满是敬畏,还望前辈多多指教。”
学者笑着摆了摆手,脸上的皱纹都透着儒雅:“指教谈不上,若不嫌弃,可与我一同探讨,相互学习。”
两人并肩而行,漫步在孔庙之中,一路交谈甚欢。学者指着一处建筑,眼中满是自豪地说道:“此处乃杏坛,当年孔圣人就在这里讲学授课,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无数贤才。”
秦轩喃喃自语道:“一切感觉都只是在昨日,在穿越前,我怎么也想不到孔子的理论,竟然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那位学者从后面拍了一下秦轩,“在想什么呢?我们去前面一下吧。”
在孔庙中,他们还遇到了几位正在讲学的学者。众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儒家经典,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激烈碰撞。
“我认为,‘仁’乃儒家思想之核心,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唯有心怀仁爱,方能成就大道。”一位年轻学者率先发言,语气坚定,脸上透着自信。
另一位学者却提出不同观点,他站起身,微微皱眉,反驳道:“我觉得‘礼’更为重要,无礼则社会无序,国家难安,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秦轩也忍不住加入讨论,他站起身,环顾众人,条理清晰地说道:“晚辈认为,‘仁’与‘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仁无礼,易失规范,行为便会失去约束;有礼无仁,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投来赞许的目光。秦轩也从这场激烈的讨论中,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
告别曲阜,秦轩一路向北,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大汉的边塞。刚到边塞,一股萧索、苍茫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狂风呼啸,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打得人脸生疼,远处的大漠一眼望不到尽头,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片金黄。
“这就是边塞,与中原真是天壤之别,仿若两个世界。”秦轩眯着眼,迎着风沙,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回想到了以前为大秦,东征西讨的日子。“不知,还有几位锐志营的兄弟在世,他日我一定要重建锐志营,重振锐智之风。”秦轩感慨的说道。
他来到军营前,守卫的士兵立刻手持长枪,拦住了他的去路,神色警惕:“你是何人?来军营何事?”
秦轩连忙说明来意,声音洪亮:“我从内地而来,听闻将士们守卫边疆十分辛苦,特来见识一番,为将士们加油鼓劲,略尽绵薄之力。”
士兵听了,神色缓和了一些,点了点头:“你在这里稍等,我去通报一声。”
不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将领大步走了出来。将领身材魁梧壮硕,身姿挺拔如松,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果敢。“我是这军营的校尉李强,你既然来了,就随我四处看看吧。”他的声音低沉有力,透着军人的豪爽。
秦轩跟着李强走进军营,只见士兵们正在进行操练,喊杀声震天,气势磅礴。“将士们每日刻苦训练,就是为了能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守卫大汉疆土,寸土不让。”李强自豪地说,眼神中满是骄傲与坚定。
他们来到了望塔上,李强指着远处的沙漠,面色凝重地说:“匈奴时常在边境骚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一刻都不能松懈,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报告,神色慌张:“校尉,有一队匈奴骑兵在边境徘徊,来意不明。”
李强脸色一沉,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立刻下令:“全体将士,准备迎战!不得慌乱!”
秦轩看着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心中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我也想为保卫边疆出一份力!也算为大汉尽忠!”
李强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了点头:“好,你跟在我身边,小心些!千万别冲动!”
战场上,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秦轩手持长剑,与士兵们并肩作战,身姿矫健,剑招凌厉,丝毫不输久经沙场的老兵。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大汉,击退匈奴!
战斗结束后,匈奴骑兵退去,战场上一片狼藉。李强拍了拍秦轩的肩膀,赞许道:“好样的,没想到你一介书生,还有如此武艺,真是深藏不露!”
秦轩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血水,笑着说:“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在心里面想到,“那可不嘛,我可是历经生死血战的呀!书生,切!懂不懂什么叫做?上能提笔安天下,下能骑马杀匈奴。”
在边塞的日子里,秦轩还结识了一位年轻的牧民巴特尔。巴特尔热情好客,性格豪爽,初次见面便邀请秦轩到自己的帐篷里做客。
“兄弟,尝尝我阿爸烤的羊肉,这可是草原上的一绝,香得很!”巴特尔一边说着,一边递过一大块烤羊肉,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秦轩接过,咬了一口,赞道:“嗯,果然美味,这和中原的羊肉味道又不一样,别有一番风味。”
他们一边吃着羊肉,一边喝着马奶酒,巴特尔给秦轩讲述着草原上的生活:“春天的时候,草原上到处都是嫩绿的青草,像一块绿色的绒毯,牛羊吃得可欢了;夏天,漫山遍野都是鲜花,五颜六色,可好看了,就像一幅画;秋天,草儿变黄了,风吹过时,麦浪滚滚,那是丰收的景象;冬天,整个草原都被白雪覆盖,一片银白世界,安静又美丽……”
秦轩听得入神,心中对草原生活充满了向往:“有机会,真想在草原上住一段时间,好好感受感受这草原的魅力。”
离开边塞,秦轩一路南下,历经山水跋涉,终于来到了江南。刚踏入江南地界,眼前的景象便让他仿佛置身于画中,如痴如醉。河流纵横交错,如银色的丝带蜿蜒其间,小船在水面上缓缓划过,泛起层层涟漪,悠悠荡荡;两岸是白墙黑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透着浓浓的水乡韵味。
“想我穿越前也是个南方人,我想汉朝的江南定与秦朝的有所不同。”秦轩陷入到了深深的回忆。
“这江南,果然是人间天堂,名不虚传。”秦轩站在一座石桥上,望着眼前的美景,不禁感叹,眼神中满是陶醉。
他沿着河边漫步,来到了一个古镇。古镇的石板路湿漉漉的,仿佛刚下过一场小雨,清新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街边有卖各种手工艺品的店铺,精美的刺绣、小巧的木雕、精致的竹编,琳琅满目;还有茶馆、酒楼,处处透着悠闲与惬意。
秦轩走进一家茶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对着小二喊道:“小二,来一壶你们这儿的好茶,要最正宗的。”
不一会儿,小二端上一壶茶,热气袅袅升腾。秦轩轻轻抿了一口,茶的清香瞬间在口中散开:“嗯,这茶清香扑鼻,口感醇厚,果然是好茶,不愧是江南的茶。”
茶馆里坐满了人,有的在聊天,欢声笑语不断;有的在听曲,悠然自得。秦轩听着邻桌几位女子谈论着江南的刺绣,心中好奇,便忍不住搭话:“几位姑娘,这江南刺绣可是闻名天下,不知有何独特之处?还望姑娘们赐教。”
一位穿着粉色衣裳的姑娘笑着回答,声音清脆悦耳:“这江南刺绣针法细腻,色彩鲜艳,绣出来的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可好看了。”
另一位身着蓝色衣裳的姑娘补充道:“而且刺绣的题材也很丰富,有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每一幅都饱含着绣娘的心血和情感。”
秦轩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原来如此,真是长见识了,这江南刺绣不愧是一门艺术瑰宝。”
离开茶馆,秦轩继续在古镇中闲逛。走着走着,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细密的雨丝如牛毛般纷纷扬扬洒落。他连忙躲进一条小巷,却见一位女子手持一把油纸伞,正缓缓走来。
女子身着淡蓝色的长裙,身姿婀娜,步伐轻盈,美得如同画中人,仿佛是从这江南烟雨中走出的仙子。秦轩看得有些入神,脚下一个不稳,不小心撞到了旁边的墙壁,疼得他“哎呦”一声。
女子被他的举动逗笑了,笑声如银铃般清脆:“公子,走路可要小心些,这小巷路滑。”
秦轩满脸通红,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连忙道歉:“实在抱歉,姑娘,在下一时失态,被姑娘的美貌和这江南美景迷了眼,还望姑娘莫要见怪。”
女子微微一笑,脸颊微微泛红:“无妨,公子可是初来江南?看公子的模样,不似本地人。”
秦轩点了点头:“正是,这江南的美景让我陶醉,如痴如醉,一时忘了看路。”
女子说:“那公子可有兴趣,我为你介绍这江南的美景?也算是尽地主之谊。”
秦轩求之不得,连忙答应,心中暗自欢喜:“那真是太好了,有劳姑娘了。”
一路上,女子撑着油纸伞,为秦轩介绍着古镇的每一处景点,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秦轩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提出问题,两人相谈甚欢,仿佛相识已久。
不知不觉,雨停了,夕阳的余晖洒在古镇上,给整个古镇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如梦如幻。
“今日多谢姑娘,让我领略了江南的独特魅力,这是我此生难忘的经历。”秦轩感激地说,眼中满是真诚。
女子轻轻摇了摇头,眉眼含笑:“公子客气了,能与公子分享江南之美,也是我的荣幸。”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
自与那撑伞姑娘分别后,秦轩怀揣着江南的温婉记忆继续启程。离开古镇,他听闻庐山风景奇绝,便决定前往一探究竟。一路之上,他晓行夜宿,偶尔在路过的村庄借宿,与村民们交谈,听他们讲述着家长里短、地方趣事,那些质朴的笑容和憨厚的话语,都让他感受到民间生活的烟火与温暖。
终于,秦轩来到了庐山脚下。仰头望去,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其间,仿佛人间仙境。他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山间的空气清新宜人,弥漫着花草的芬芳。一路上,怪石嶙峋,有的如猛兽蹲伏,有的似仙人指路。
“这庐山果然名不虚传。”秦轩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感叹道。他路过一处瀑布,只见那瀑布从悬崖峭壁上飞泻而下,如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瀑布溅起的水花纷纷扬扬,落在身上,带来丝丝凉意。
在山腰处,秦轩遇到了一位正在采药的老者。老者鹤发童颜,背着竹篓,手中拿着药锄,步伐稳健。
“老人家,您这是在采药吗?”秦轩好奇地问道。
老者停下脚步,打量了秦轩一番,笑着说:“是啊,这庐山草药众多,功效各异,我采些草药回去,给村里的人治病。”
秦轩心中敬佩,说道:“老人家,您医术一定很高明吧。”
老者摆了摆手,谦虚地说:“略懂一二,不过是些土方子,治病救人,图个心安。年轻人,你从何处来,为何独自一人游庐山?”
秦轩便将自己游历大汉的经历简单说了一番,老者听后,眼中满是赞许:“好小子,有志向。这天下之大,就该出去走走看看,增长见识。”
两人一路同行,老者向秦轩介绍着庐山的各种草药和山中的奇闻异事。不知不觉,天色渐晚,秦轩便跟着老者来到他在山中的茅屋借宿。
夜晚,山间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虫鸣。秦轩躺在简陋的床榻上,望着窗外的明月,思绪飘远。他想起了自己在各地的经历,洛阳的繁华、曲阜的文化、边塞的豪迈、江南的柔情,这些截然不同的场景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