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怒起风云,焚书之殇
傲朝Y星星远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5章 怒起风云,焚书之殇,我创造的书竟然成为了历史,傲朝Y星星远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这场大搜捕中,许多无辜的儒生被牵连其中。有一位年迈的学者,平日里只专注于研究学问,对政治毫无兴趣,一心只想传承先哲的智慧。然而,因为他的学生曾经与方士有过一面之缘,他也被无情地抓了起来。在狱中,他悲愤交加,写下遗书:“吾一生钻研学问,欲传承先哲智慧,今却遭此横祸,大秦之文化,危在旦夕!”字字泣血,饱含着对文化毁灭的痛心和对大秦未来的担忧。
秦御霄在岭南听闻此事,大为震惊。他虽理解嬴政统一思想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大秦的统治,但如此极端的手段让他难以认同。他在南岭与百越人相处时,始终秉持着尊重文化差异的理念,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融合,才换来了如今的和谐局面。秦御霄当即提笔,给李斯写信,言辞恳切地恳请朝廷在统一思想的过程中,保留文化的多样性,莫要因一时的愤怒而毁掉大秦的文化根基。
“丞相大人,大秦虽需统一思想,以稳固统治,但文化乃民族之根,若尽数焚毁书籍,后世子孙将失去多少智慧的源泉。南岭之地,因尊重不同文化,方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望丞相三思,劝陛下收回成命。”秦御霄在信中情真意切地写道。
李福在岭南也听说了家乡的变故,心中满是忧虑。他虽只是一个普通的手艺人,不懂高深的学问,但也深知书籍是宝贵的财富,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这场大火不知烧掉了多少珍贵的知识结晶,那些被抓的儒生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他不敢细想。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村里的私塾先生教孩子们识字读书,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如今,那些书可能都已化为灰烬,他的心中涌起一阵悲哀,对家乡的亲人和曾经的生活充满了担忧。
北方长城,张栓子和民夫们在繁重的劳役中,也听到了焚书坑儒的消息。他们虽目不识丁,却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场风暴的可怕。每日,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艰难地搬运着沉重的石块,心中默默祈祷,盼着大秦能早日恢复安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听说咸阳那边在烧书,还抓了好多读书人,这到底是怎么了?”张栓子一边费力地搬运着石块,一边问旁边的同伴,脸上满是疑惑和担忧。
“谁知道呢,咱们这些粗人,也不懂那些学问。只希望这日子能快点好起来,能回家看看老婆孩子。”同伴叹了口气,无奈地回答道,眼神中透露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嬴政站在咸阳宫城楼,望着城外熊熊燃烧的大火,心中五味杂陈。他清楚,此举必将遭到后世的诟病和非议,但为了大秦的万世基业,他认为自己别无选择。在他心中,统一思想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哪怕这条路充满了争议与血腥,他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焚书的行动仍在如火如荼地继续,各地不断传来焚烧书籍的消息。许多珍贵的典籍从此失传,无数文化瑰宝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些被抓的儒生,有的在严刑拷打下屈打成招,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有的宁死不屈,被残忍地杀害,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咸阳城的土地。
在这场风暴中,一些朝廷官员也心存疑虑,他们深知焚书坑儒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位老臣怀着对国家和文化的责任感,跪在嬴政面前,苦苦劝谏:“陛下,焚书坑儒恐会寒了天下文人的心,还望陛下三思啊!此举可能会让大秦失去民心,危及社稷啊!”嬴政脸色阴沉,不为所动:“朕意已决,此事休要再提。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秦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的基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焚书坑儒的影响逐渐显现。民间的学术氛围遭到极大的破坏,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年轻一代失去了学习先哲思想的机会,社会上弥漫着恐惧和压抑的气氛。曾经繁华热闹的文化市场变得冷冷清清,文人墨客们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而,嬴政并未停止行动。他认为,只有彻底消除那些不利于统治的思想,大秦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他继续下令加强对民间言论的管控,任何人不得私下议论朝政,否则将被处以重刑。
在咸阳城内,到处都张贴着禁止私议朝政的告示。百姓们走路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曾经热闹的集市,如今也变得冷冷清清,人们不敢随意交流,生怕惹来杀身之祸。孩子们不再追逐嬉戏,大人们脸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这场焚书坑儒的风暴,成为大秦历史的转折点,其影响在岁月里逐渐显现,深刻改变着大秦命运和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它像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了大秦的历史长河中,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是为了一时的统治稳定而牺牲文化的传承,还是在包容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寻求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值得后世不断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