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咖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1章 报传天下,远航万里,综武:剑出华山,Ms咖啡,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总的来说。
“小冰川计划”之中,必须立刻投入行动的事情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事情:派遣船队出海采购耐寒作物种苗。
这个事情主要由弘治皇帝负责安排,毕竟朝堂上有那么多大臣,都可以干活。
第二个事情:创办《大明日报》。
这个事情施宗义必须亲自上阵,因为只有他最清楚如何操作才能办好一份报纸。
……
三日之后。
明国皇城西侧一座重檐庑殿式建筑前,“大明日报编辑部”的鎏金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施宗义亲自坐镇,指挥数十名文吏忙碌穿梭。
施宗义手持铜尺,认真细致地丈量着《大明日报》的排版样式:
“大家要记住,标题用二号活字,正文用四号,图片与文字间隔三寸。”
施宗义这是将现代社会的排版技术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的成果,力求版面清晰易读。
“活字印刷术历经数百年沉淀,如今正是为我所用之时。”
“《大明日报》必将如同漫天星火,燃遍明国疆域的140府、193州、1138县!”
“时政要闻置顶,科学普及配图,美食推荐附菜谱……务必让所有人都看得懂、愿意看!”
“大明日报编辑部”被施宗义划分成了六大工坊:
——时事工坊专门负责收集各地驿报、昭示朝堂动向等等。
——政策工坊精准解读朝廷出台的各种政策动态、新政深意等等。
——科普工坊负责破除蒙昧之障、普及各种“物理”以及绘制日心说星图等等。
——娱乐工坊专心编撰各种新编杂剧故事、以娱乐资讯引发市井热议等等。
——生活工坊主要传授生活常识、讲述御寒良方以及转载各种先进的农耕技巧。
——美食工坊则收集传递各个地方的特色菜谱,充满了人间烟火人的气息……
在最初阶段,施宗义每日亲自坐镇审核内容、调整版式,甚至动笔撰写头版社论。
为了确保《大明日报》能够快速覆盖明国疆域,施宗义独创建立了“三级传播体系”:
——在京师编辑部完成内容定稿之后,报纸样板通过飞鸽传书发往南京、杭州、成都等十二个信息枢纽。
然后,再由信息枢纽以飞鸽传书分发到各个县城。
每一个信息枢纽都分配了一定数量的负责区域,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的远近分配。
这样一来,《大明日报》的标准版面就可以精确、迅速的传递到各个县城的印刷厂。
同时,各地的《大明日报》印刷厂也是采用统一标准建造,由工部派遣能工巧匠安装新式活字印刷机。
这些印刷厂配备专业的校对、排版和印刷人员,接到飞鸽传书的内容之后可在三日内完成印刷。
印刷好的报纸由各地驿站马车、漕运船只,配合民间商队迅速分发至集市、书院、茶楼。
首期试刊的《大明日报》头版,施宗义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欲通天下大事,先读《大明日报》。”
“本报广纳四方资讯,传播圣贤之道,弘扬科学之理,旨在让大明百姓知天下、明事理也……”
当第一份《大明日报》出现在明国京城的各个茶楼之时,立刻引起了轰动的效果。
朝廷钦点的读报先生们早已就位,他们手持《宣讲指南》,将晦涩政策编成快板,把科学知识融入评书。
老百姓们围坐在茶楼里面,一边惬意地喝茶,一边听着说书先生朗读报纸上的新奇内容。
听完了之后他们还意犹未尽,于是一边继续喝茶,一边就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人讨论朝廷新颁布的商税政策,有的人惊叹于报纸上刊登的西洋机械图纸。
还有一些“吃货”对于《大明日报》上面记述的美食心生向往、梦寐以求、夜不能寐……
当载着活字与印版的镖车碾过结冰的官道,当一份份带着墨香的报纸在县衙门前张贴。
百姓们惊奇地发现,报纸上不仅有朝廷新政,还有预防冻灾的妙招、以及异国奇闻。
甚至就连大江南北各个地方流行的各种特色美食、最新菜式也是绘声绘色……
“先生这招‘舆论导向’,实乃大妙哉!”
弘治皇帝看完《大明日报》的“冬日异象探微”专栏,笑声中带着几分惊喜:
“这看似素纸黑字,毫无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却比千军万马更有雷霆之势!”
他抚须凝望窗外交叠的飞檐,目光穿透宫墙。
“笔锋作剑可斩沉疴旧弊,墨韵成军能破蒙昧迷障,舆论战场虽无硝烟弥漫,却字字千钧、直抵人心。”
“你看这《大明日报》,恰似朕握在手中的尚方宝剑!”
弘治皇帝将茶盏重重搁在檀木几上,釉面涟漪倒映出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
“以舆论为刃,在时代浪潮中劈开新航道;化文字为舟,载着革新之策驶向四海八荒。”
“政令借文章之势,如浩荡春风穿堂入户,哪怕边陲万里,亦能政令如流,民心归附。”
“完全不必生硬说教,治国方略已润物无声,这一纸文书,胜过百座传驿啊……”
施宗义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想象着明国疆域之内那一千多个新建成的印刷厂。
活字印刷术样板碰撞的叮当之声,正在点点滴滴的汇聚成改变时代的磅礴乐章。
这场以文字为刃、以纸张为甲的无声革命,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大明日报》正以极为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明国疆域之内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