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科举改革,一片反对声
奋斗的蜗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5章 科举改革,一片反对声,双穿明末:我带领大明统治全球,奋斗的蜗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神武六年(1642 年)八月初一,陈平安终于是向内阁公布了新的科举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一到内阁,立马就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参加科举竟然有了年龄要求,参与童生考试的人必须年满11岁,不超过12岁。
这岂不是说,过了年纪,就不能再考童生了?
然后镇学三年,县学三年,大学四年,每个阶段,都有时间限制,这岂不是说,天下士绅以后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不管多大年龄,都有权力随便参加科举了?
这消息一传出,整个朝堂顿时炸开了锅,朝堂诸公们,想起自家那些早已过了年纪,却还未踏上科举正轨的子弟,纷纷面露难色,坐立难安。
第二天的大朝会,陈平安刚问了一句新科举制度,内阁讨论的如何了,立马就有人跳了出来。
“陛下,新科举制度万万不可施行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扑通”一声跪地,声泪俱下道,“科举乃天下士子晋身之阶,如今这般限定年龄,不知要断了多少有才之士的前程。老臣之子,虽年逾三十,但饱读诗书,一心报国,如此新规,岂不是将他拒之门外?”
陈平安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目光扫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白发老臣。
这人陈平安倒是有点印象,是礼部一个员外郎,小卒子一个,看来应该是别人派出来的问路石。
陈平安缓缓扫过群臣,未发一言。
这时,一位都察院的年轻御史站了出来,朗声道:“微臣认为,陛下推行此改革,大有深意。限定年龄,实则是为了选拔真正年少有为、精力充沛之士。早入仕途,也能让他们在年富力强之时,多为国家效力。再者,各阶段的学制限定,能让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避免有人浑水摸鱼、拖延学制。”
“那些多年读书无所成就者,说明其天分不足,天分不足者,走仕途一路,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有害无益,不如早点断掉他们不切实际的当官梦,早点从事他业,为国家的繁荣做贡献。”
陈平安笑着点点头,回到京城,开始插手朝政之后,陈平安哪里又会不在朝堂上安插自己的发言人了。
都不需要自己开口的,立马就有自己的发言人站出来反驳那些问路石了。
此言一出,又有官员反驳:“话虽如此,但如此一来,准备不足的寒门子弟,岂不是更难出头?”
陈平安轻咳一声,终于开口:“朕推行此方案,正是为了长远计。为弥补寒门子弟可能的不足,新科举制度改革的前提是在全国广设公办学堂的前提下。”
“朕决定新设教育部,龙国各地,从村学到大学,全面推广公办学堂,公办学堂的建立以及运转,都由朝廷出钱,免费教授适龄孩童读书识字,让全国孩童都能学到一样的知识,都能有足够的准备去参加童生科举。”
“只有这样,朕才能从广中选优,只有这样,龙国才能不断发掘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整个国家的管理中来。”
陈平安话音刚落,终于有一个有分量的大臣站了出来。
“陛下,不可啊,如此大规模广开学堂,这可是广开民智,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啊!”
内阁次辅贺逢胜,一脸忧色,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古往今来,民智开化虽有其利,但其中风险亦不可不察。一旦广开民智,百姓所思所想繁杂,恐生诸多事端。”
陈平安笑着点点头:“贺爱卿所言有理,但也是多虑了,只有广开民智,才能发掘到更多的像贺爱卿这样,能够促进龙国繁荣发展的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