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旧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蒸馒头喽,从1977开始,经年旧事,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云儿他爹,你快看看面好了没?”
本来按照往常的经验,这面捂了这么长时间,早就该好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下雪天的晚上会这么冷,温度一下子降到了零下好几度。
这温度一低,这酵母就不给力了,迟迟发不到位。
可把秀云娘急坏了。
秀云爹也急,他也不用凳子,直接靠着缸坐下了,反正那边全都是铺的稻草,窝在里面反而更暖和一些。
他前一晚上都没怎么睡好,因为怕面会有问题,他隔一会儿就要起来看一下,然后到了后半夜,他干脆就抱着一床被子睡到了稻草里。
之前队上的活儿忙,大家就一直没舍得歇下来蒸馒头,这好不容易等到了下雪天,队上放假,总算可以抽出时间了,可这面团又不给面子了。
这一早上,秀云爹也不记得自己看过多少回了。
回回都是不行。
可这也没办法,只能等,面没发好是肯定不能做的,要不然,到时候蒸出来的馒头硬得很,不好吃,纯粹就是浪费粮食。
这两大缸面,可是三户人家,哦不,如果周林跟秀云也算一户的话,那应该是四户人家的口粮,绝对马虎不得。
“外面这一缸好了!”
真不容易啊,都快上午九点了,终于从秀云爹口中得出了这个好消息。
顿时,整个厨房像是活了过来。
秀云爹负责扯面团,而几个女人负责做馒头。
手笨的周林则被嫌弃了,被丈母娘打发去烧火了。
其实这是个好差使,特别暖和。
而且也简单,因为只需要源源不断的往灶洞里不停的添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就可以了,也不用考虑小火还是大火,比平常做饭可简单。
灶后面的那一小处地方,码得整整齐齐的,堆得高高的,全都是木头。
那些女人的动作可真快,这边周林才刚刚把灶膛里的木头点燃,那边就已经做好一笼馒头。
这个蒸笼可不是小小的那种,而是一米见方大小的正方形蒸笼,木头做成的。
这样大小的一层蒸笼里,放个几十个馒头是轻飘飘的。
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功夫,这十层的蒸笼就全都放满了馒头胚子。
秀云爹小心地将一层装满的馒头胚子的蒸笼搬了过来,稳稳地放到了锅圈上。
所谓锅圈,其实就是跟铁锅外边沿一般大小的轮胎外胎,外加一圈稻草编织成的环形物,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阻止水蒸汽从蒸笼跟铁锅之间的缝隙漏出去。
秀云爹检查了一下四周,无蒸汽漏出,这才开始加第二层,第三层,……,然后一直到最后一层,检查了下,没有漏气很多的地方,他这才将最上面的盖子盖好,吩咐周林,
“林子,加柴,保持火力!”
“好嘞!”
周林连添数根木头,然后又拉了几下风箱,等灶内火雄雄燃起后,才停下动作。
之后,他只要注意一下,在灶内木头燃尽之前及时添柴就可以了。
三水人蒸馒头都喜欢蒸带馅儿的,常做的馅儿就两种,一种是豆沙,另一种是萝卜丝。
这两种馅料的取材都很简单。
豆沙一般用蚕豆做,配上红糖跟猪油,成品简直香浓无比。
萝卜丝就更简单了,就是白萝卜用刨子刨成细丝,用盐杀水挤干就可以,当然了,如果能在里面拌上一点点切碎的猪油渣,那就更香了。
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馅料,人们一般都会在出笼后给馒头做上不同的记号。
不带馅儿的也有,不过不带馅儿形状不一样,是那种长条形的,人们称之为馒头条。
馒头条他们不是蒸好后就直接吃的。
而是在冷却后,用菜刀切成薄片,之后在太阳底下晒干,直到吃起来脆脆的为止。
这种干片他们称之为馒头干。
馒头干更好保存,只要储存得当,不让其受潮或生虫,放上一年也没问题。
可以直接当零食吃,咬起来脆脆的,吃起来一嘴的麦香,只是有一点,牙口不好的不适宜。
也可以烤着吃,这样更香,同样,牙口不好的不宜。
这两种吃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吃的就是那个脆脆的感觉。
上学的时候在书包里塞上几片,课间的时候拿出来,咔咔咬上几口,那绝对是这个教室里最靓的仔。
至于牙口不好的人们,则可以用开水泡着吃,泡得软软的,再放上一点点红糖,也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蒸馒头的过程中,也不是就这么一直不动的。
蒸到半程,秀云爹就把所有的蒸笼全都搬到了一旁,顺便把调整了下次序。
将锅里的水重又加满之后,再将蒸笼重新整齐地码好在锅圈上面。
这回把原先最低的那层,换到最上面了。
因为蒸馒头的过程中,上下的受热程度是不均匀的,中途这么换一下,就不会有问题了。
之后,吩咐周林继续烧火,在周林不记得添了多少根柴后,终于听到秀云爹发话了,
“行了,馒头好了,准备落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