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丹青皮相:书画落款的隐喻战场,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涂竖抹千千幅,总是虚名换酒喝。”

哭之笑之藏孤愤

清初南昌青云谱道观中,一袭破袈裟的老道提笔作画,画中禽鸟皆白眼向天,落款处总署“八大山人”四字,细看却似“哭之笑之”。这位前明宗室后裔朱耷,用笔墨构建出中国艺术史上最复杂的虚拟人格——他既是被夺去江山的朱家子孙,又是超脱红尘的道士;既是疯癫避世的哑僧,又是借书画泄愤的遗民。

《虬峰文集》记载,某盐商重金求画,八大山人挥毫绘就翻白眼的秃鹫,题款时突然掷笔大笑:“你看这鸟,像不像当年不肯剃发的硬骨头?”盐商冷汗涔涔,却不知这“硬骨头”既讽刺清廷,也暗骂自己。这种用画作传递双重信息的智慧,恰如《小窗幽记》所言:“藏锋如悬笔,露刃似出鞘。”

扬州八怪的符号同盟

乾隆年间扬州盐商宅邸的照壁上,常出现三种特殊纹样:金农的“漆书”题字、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汪士慎的“盲梅”。这些看似癫狂的笔墨,实为书画家们精心设计的身份密码。《扬州画舫录》记载,某次盐商宴会上,郑板桥当众在画作角落钤上“青藤门下牛马走”闲章,知情人一见便知这是向徐渭隔空致敬,更暗示自己宁做艺术门徒、不当金钱奴仆的立场。

这群“怪人”的狡黠不止于此。金农曾为盐商绘制《瘦马图》,题款却写“而今衰草斜阳里,只作牛羊一例看”。买画者以为是文人雅趣,同行却知这是暗讽盐商附庸风雅。正如《菜根谭》警示:“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他们的书画既是谋生工具,又是构建圈层认同的密钥,在虚虚实实间划出雅俗界限。

长物志里的身份宣言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过一桩风雅官司:某寒士在折扇上仿文徵明笔意题诗,被当众揭穿后辩称:“我师衡山居士精神,何拘皮相?”这场争议暴露了古代书画圈的核心规则——笔墨可仿,但落款的气韵难伪。晚明鉴赏家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坦言:“观画先观款,如见人先观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无良少年

知否

称帝了,才告诉我父母是禁忌级?

满汉全席

洗浴城里的那些事

会做饭的武曲

魅妖诱惑,被疯批大佬们强制爱了

冰心芸芸

系统:我以双修证道

背手装逼13抬手打脸

股市搬运工

短耳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