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科场墨戏:科举程文的双重面孔,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秃笔描龙终化蛟,寒窗烛泪渍青袍。朱衣暗点头时笑,谁识经纶裹血刀?”
贡院烛影摇心火
明万历二十三年,南京贡院号舍中,寒士周进正誊抄一份“绝妙程文”。墨迹未干时,他突然将文稿撕碎吞下——这文章实为三年前某进士的旧作,只略改几处典故。同舍生惊问其故,周进惨笑:“盗他人衣冠易,剜自己肝胆难!”《儒林外史》这幕荒诞剧,揭开科举制度下最隐秘的伤疤:士子们如戏子般披着圣贤语录的戏服,在八股枷锁中演绎他人的人生。
《制艺丛话》记载,某考官阅卷时见“子曰”二字墨色忽浓,细察竟在“曰”字中点藏“反”字。这场文字狱的导火索,实为寒门学子对程文格式的反抗。正如《围炉夜话》所叹:“藏锋如匣中剑,现芒似云间电。”
破题笔底隐惊雷
清乾隆年间,扬州秀才汪中应试,在《论语》“君子不器”题下破题:“惟不器而后能成天下器。”主考官初阅拍案称奇,复品却冷汗涔涔——这分明在讽喻朝廷以八股禁锢人才。汪中最终落榜,却在民间得“江南狂生”之名。他在《述学》中自嘲:“我以笔墨为匕首,却刺穿了自己的功名袍。”
更精妙者当属龚自珍。他应试时故意在八股文中嵌入“九州生气恃风雷”之句,表面赞颂圣朝气象,实为变法呐喊。监考官朱批“文气如虹”,却不知自己成了传声筒。这种“借壳上市”的智慧,恰似《小窗幽记》所言:“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朱卷背后的皮影戏
道光十五年会试,一份朱卷引发轩然大波。考生在《孟子》题下规规矩矩写着“仁义而已矣”,却在竖排版缝中藏了首反诗。吏部彻查发现,此子竟用蝇头小楷将万言策论抄成“忠”字轮廓。《清稗类钞》叹道:“八股如囚笼,困住多少翻云手!”
曾国藩早年应试更显狡黠。他在《论语》“吾日三省吾身”题中,将“省”字三横写得如刀似剑,暗喻自我砥砺。主考官评语“字挟风霜”,却不知这锋芒直指科场积弊。正如他在家书中所写:“天下之至巧,以拙为进;天下之至直,以曲为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