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5章 《存在与本质的永恒交响》,粤语诗鉴赏集,汉字靓仔,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存在与本质的辩证交响》
——论树科《有形同无形》的哲学诗学建构
文\/诗学观察者
在珠江三角洲氤氲的水汽中,粤语诗歌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言说姿态。树科新作《有形同无形》以四行短章构建起庞大的哲学迷宫,在方言的诗性突围与形上思辨的深度对话中,完成了对当代汉语诗歌边界的重新测绘。这首创作于韶城沙湖畔的短诗,恰似岭南早春的雾霭,在虚实相生的语境里展开对存在本质的终极叩问。
一、语言物质性的解构与重构
\"命仔\"作为粤方言特有的生命指称,在开篇即形成语义的震荡。这个带有亲昵意味的俚语,将抽象的\"生命\"概念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实体。诗人刻意选用\"睇得到\"(看得见)与\"脆弱\"形成悖论:视觉确认的物质存在反而暴露其本质的虚妄。这种解构策略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论断:\"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某种存在者\"。诗中\"质量\"与\"斤两\"的物理量度,在方言特有的口语化表达中产生陌生化效果,将哲学命题转化为日常经验中的诗意顿悟。
第二段\"我哋唔知嘅\"(我们不知道的)采用否定句式,在句法层面构建起认知的断裂带。\"物质\"在此被悬置为未知的x,但诗人通过\"话知佢有冇\"(管它有没有)的俚俗表达,戏谑地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严肃性。这种举重若轻的言说方式,恰似庄子\"无用之用\"的现代回响,在方言的市井气息中升腾出玄学思辨的云烟。
二、存在论的诗学转译
诗歌的结构暗合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的运动轨迹。前段陈述\"命仔\"的有限性,后段转向无形物质的强大,形成存在与本质的二元对立。但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气助词\"嘟系\"(都是)和\"更\"字,在看似对立的命题间铺设隐秘的逻辑通道。这种思辨结构令人想起谢林\"同一哲学\"中的绝对者,在矛盾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
诗中\"脆弱\/强大\"的张力关系,实质是对巴门尼德\"存在与思维同一性\"命题的诗学演绎。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写道:\"美无非是可怖的初始\",而树科通过方言的在地性表达,将这种存在之思锚定在岭南的具体时空中。当\"沙湖畔\"的地理坐标与\"2025年\"的未来时间并置,诗歌在时空维度上完成了现象学意义上的\"悬置\",使存在之谜获得超验的透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