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西省 《长治市》
学海无涯乐作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八)山西省 《长治市》,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学海无涯乐作舟,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长治,这座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城市,其东西长150千米,南北宽140千米,总面积达平方千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长治独特的风貌。
长治市下辖4个区、8个县,4个区分别是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 ;8个县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潞州区作为长治的中心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这里高楼林立,商业繁荣,拥有丰富的教育、医疗等资源,汇聚了众多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上党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同时在工业和农业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发展。屯留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着称,近年来在生态农业、旅游等产业领域不断探索发展。潞城区则在能源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上表现突出,是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之一。
襄垣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仙堂山等着名景点,仙堂山自然风光秀丽,山上的寺庙建筑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氛围浓厚。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区,地形地貌独特,有着壮观的峡谷景观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这里还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西沟展览馆,记录了李顺达、申纪兰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历程。黎城县是着名的革命圣地,黄崖洞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黄崖洞兵工厂遗址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如今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黎城县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板山的雄伟壮丽,让人领略到太行山的磅礴气势。
壶关县以其独特的峡谷风光闻名遐迩,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是其标志性景点,被誉为“世界极品旅游资源”,峡谷内高峡平湖、幽谷听泉、悬流滴翠等景观美不胜收,“水上游、谷底看、云中行、空中览、天上飞”的游览方式,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长子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长子县在农业和工业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武乡县作为着名的革命老区,是八路军总部长期驻扎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百团大战指挥部砖壁旧址等红色景点,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是人们了解八路军抗战历史、传承太行精神的重要窗口。沁县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光。同时,沁县在农业发展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沁源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内古木参天,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处难得的自然生态宝库。
长治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据沁源县华坡遗址考古证明,那时这里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中后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这里充分发育。禹分天下为九州,境内属冀州。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战国时,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治所在长子,从此“上党”之名载入史册。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上党郡为天下36郡之一,辖区涵盖晋东南全部及晋中一部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历史的演进中,长治历经多次行政区划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东汉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十八年,上党郡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上党郡重新划归并州。此后,历经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燕等多个政权统治。北周建德七年,分上党郡置潞州,这是潞州建置之始 ,州得名因潞子之国。隋开皇三年,上党郡废,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唐武德年间,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前曾兼任潞州别驾,在潞州治政近三年,继位后还曾3次到长治体察民情,开元十七年,以玄宗历试尝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五代时期,潞州的归属和名称也多次变化。宋代,这里先后改为昭德军、潞州等,元丰年间,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金代,潞州隶河东南路。元代,潞州属晋宁路。明洪武元年,潞州隶属行中书省布政使司 ;洪武二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设长治县,从此有了“潞安”“长治”之称。清代,沿用明制。民国时期,长治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曾长期驻扎在此,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东晋时期的法显,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前后历时14年,带回了大量梵本佛经,并将其翻译传播,他所撰写的《佛国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