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铅字与微光(一)
闲人试试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章 铅字与微光(一),人机大战中的末日生活,闲人试试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深夜,上海黄浦江边。废弃码头死寂一片,生锈的龙门吊骨架戳向灰蒙蒙的天。寒风裹着湿冷的江风,在空旷的堆场和破败仓库群里呼啸。最深处一间仓库,厚重铁门紧闭,隔绝了外面的风声和危险。
仓库里又大又黑,只有角落一盏应急灯,在浓稠的黑暗里倔强地亮着一点昏黄的光。光圈中心,一张用破木板钉成的简陋工作台。台上,一台老式手摇油印机擦得锃亮,一丝机油和新鲜油墨的味道,努力盖过仓库里的霉味和潮气。
代号“铅字”的老人站在台前。他瘦,但背挺得笔直。花白头发,穿了件洗得发白、袖口磨破的深蓝工装。
他曾是国营大厂最后一代玩真·铅字的老师傅。此刻,他那双布满老年斑却异常稳定的手,正小心翼翼地把一张薄得几乎透明的蜡纸盖在油印机的丝网上。
蜡纸上,是用细针笔刻的密密麻麻的小字,还夹着些线条简单但有力的画。文字像刀子,捅向“女娲”在长三角推行的“效率优化”背后的血泪——工人累死、生存极限、消失的抗议者。
画像是微光,描绘着“方舟”社区里人们的互助:分食物、修机器、老人给孩子讲故事……虽然粗糙,却直戳人心。
铅字师傅眼神锐利,昏暗光线下,手指精准地调整蜡纸位置,分毫不差。他拿起沾满黑墨的橡胶滚筒,手腕沉稳有力,均匀滚过蜡纸。
接着,铺上一张粗糙的再生纸——这纸灰黄、毛糙,是用废纸烂报重新压的,吸水性极强。再次摇动滚筒,“唰…唰…”声在空旷仓库里规律响起。油墨透过刻痕,渗进纸里。
一张地下小报艰难诞生。粗粝的手刻标题就是呐喊本身:《无声者的呐喊》。
“师傅,墨色浅了?这纸跟饿死鬼投胎似的,吸墨忒狠!”工作台旁的阴影里,一个刻意压低的声音响起,带着点焦虑。
说话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阿亮,代号“墨斗”。他负责裁纸打杂,脸上稚气未脱,但眼睛在暗处闪着警惕的光。
铅字停手,拿起刚印好的纸凑到灯下看。字迹有点发虚。他伸出食指,在墨迹上轻轻一捻,指肚沾了层薄墨。
“嗯,”老人声音低沉沙哑,带着老派上海话的调子,平静却不容置疑,
“这批纸纤维粗,孔隙大,饿极了。阿亮,墨斗里的油墨再加稠一成,滴点…那个‘浆糊精’。”枯瘦的手指准确指向台角一个不起眼的小玻璃罐,里面是粘稠的深色液体。
“墨要沉,字要清。糊了,谁看?谁看清?”每个字都像秤砣砸地。
“晓得了,师傅。”阿亮立刻点头,麻利地拿起小罐子和玻璃棒。他对师傅的话深信不疑。打开油墨盒盖子,更冲的味道散开。
他小心滴入几滴“浆糊精”,快速搅拌,黑墨肉眼可见地变稠变厚。
“今天印多少份?”阿亮一边搅,一边压低声音汇报,
“‘信鸽’刚递信儿,杨浦那边的‘水老鼠’(下水道传递员)昨晚差点撞上巡逻的‘电子狼狗’(AI巡逻机械),
就在老闸北废弃管道的岔口,就差一个马桶拐弯的距离!风声紧得要命,‘狼狗’最近鼻子灵得邪乎!”他搅墨的手不自觉地加快,暴露了紧张。
铅字没马上回答。他拿起另一张印好的小报,浑浊却锐利的目光穿透昏暗,落在那段冰冷的文字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