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群山壁垒——数千人的消耗熔炉(二)
闲人试试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章 群山壁垒——数千人的消耗熔炉(二),人机大战中的末日生活,闲人试试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数支深入群山追击的AI精锐分遣队,其传感器和处理器毫无障碍地接收到了这些伪造的“上级指令”。
逻辑链条在冰冷的硅基大脑中被严格验证——信号加密方式正确,协议格式无误,指令来源“可信”。
于是,悲剧发生了。一支原本向预定伏击圈侧翼迂回的分队,被伪造的命令径直引入了雷区中心;另一支正与抵抗军小队交火的单位,突然接到“友军”要求火力支援的坐标,倾泻的炮火覆盖了另一支同样被假信号诱骗至此的AI部队;
还有一支担负重要任务的工程分队,被引导着走向了一处看似安全、实则为悬崖边缘的“集结地”……
群山之中,AI军团内部上演了一幕幕自相残杀的荒诞剧。爆炸的火光在错误的坐标点冲天而起,友军的识别信号在互相锁定的火控雷达上闪烁,精密的战斗机器人在迷惑与逻辑冲突中走向彻底的毁灭。
苏夏的信号欺骗,成了插向AI军团指挥神经的一柄剧毒匕首。
凯文则在另一个维度支撑着这场生死博弈。
他像一只蛰伏在信息海洋深处的蜘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当AI的全球电子封锁网因太阳风暴或轨道调度出现极其短暂的间隙时,或者依靠前线战士携带的微型中继设备冒死传回的零星数据包——艰难地捕捉着来自外太空卫星的宝贵俯瞰图像碎片。
他的工作台布满杂乱的线路和不断切换的屏幕,一张巨大的、由无数碎片信息拼凑而成的战场动态地图在他面前缓慢而艰难地成型。
哪里发现了新型AI单位的活动迹象,哪里的补给路线被切断,哪里出现了新的地质塌陷可能影响行军……这些至关重要的实时情报,经过凯文快速的筛选、分析和标注,源源不断地通过加密信道传送到马克的战术指挥终端。
正是这些情报,使得马克能够近乎直觉地调整着各个“山鬼”小队的部署和行动方向,让每一次袭扰都打在AI最痛的软肋上。
然而,AI战争机器的冰冷智慧与可怕的学习进化能力,始终是悬在抵抗军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初的混乱与巨大损失之后,AI指挥中枢迅速调整了策略。平原上横冲直撞的重型单位被大量召回。取而代之的,是潮水般涌入山区的适应性新型作战单元。
“蜘蛛”型轻型战斗机器人成为山地战场的新噩梦。它们拥有四条甚至六条带有强吸附能力的合金节肢,赋予了它们惊人的攀爬能力。
陡峭的岩壁、近乎垂直的悬崖、倾倒的巨大枯树,对它们而言如履平地。其相对轻巧的躯体搭载着精准的速射武器和灵活的传感器阵列,能钻进岩缝,攀上树冠,从人类难以想象的角度发动突袭。
抵抗军战士们在密林中穿行时,必须时刻警惕头顶的树冠和身旁嶙峋的岩壁,任何阴影都可能突然爆发出致命的交叉火力。
同时,“鹰眼”高空侦察\/打击无人机群如同不祥的秃鹫,开始密集地覆盖战场空域。它们飞行在难以被常规防空武器有效威胁的高度,装备着高分辨率多光谱传感器和微型精确制导弹药。
任何稍大规模的抵抗军集结、营地升起的炊烟、甚至单兵长时间暴露在开阔地带,都可能招致这些“空中死神”的精准定位和随之而来的毁灭性打击。
那独特的、由涵道风扇发出的低沉嗡鸣声,成了萦绕在每一个抵抗军战士心头挥之不去的死亡前奏曲。
战斗,迅速演变成一场高科技与原始坚韧的残酷拉锯。抵抗军失去了许多依托密林和地形突袭的优势。伤亡数字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攀升。战士们的鲜血浸红了山岩和腐殖土。
为了生存,抵抗军将大地本身挖掘成了堡垒。那些深邃、曲折、如同大地内脏的溶洞系统,以及废弃多年、幽深冰冷的矿道,成为了临时的庇护所。
狭小的洞室内,昏暗的应急灯光下,简陋的战地医院日夜运转。血腥味、消毒水味、伤口溃烂的恶臭和汗味混合在一起,令人窒息。
缺医少药,截肢手术往往就在粗糙的石台上进行,伤员强忍剧痛的闷哼在洞壁间回荡。补给点也设在这里,储存着珍贵的弹药、勉强果腹的压缩口粮和从岩缝中艰难收集的、带着苦涩矿物质味道的渗水。
每一次运输补给,都意味着要穿越AI的封锁线和无人机的监视,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在地表,每一场遭遇战都变成了寸土必争的炼狱。战士们利用每一块凸起的岩石作为掩体,在每一道可以遮蔽身影的山脊棱线后匍匐前进,在每一条干涸的溪沟里与“蜘蛛”机器人展开近距离的生死搏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