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啊?今天不能入洞房?!
披星戴月只为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章 啊?今天不能入洞房?!,四合院:只想平淡过一生,披星戴月只为你,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傻柱屋里乱的比狗窝强不了哪去,还好雨水没事也帮着擦擦灰要不没法看。
王玉梅还打算帮着傻柱收拾收拾呢被聋老太太拦住了:“玉梅你也别收拾了累一天了,明天再说吧,这几天先跟我住。”
“奶奶我不累,先帮着柱子拾掇拾掇,您先坐会,柱子帮老太太把屋里火生上。”王玉梅说着话手上也没闲着。
老太太看着王玉梅干活,脸上笑模样就没下去过,是个勤快懂事的姑娘,傻柱祖坟冒青烟了。
傻柱出了屋先跟贾东旭打个招呼,贾张氏没回来得跟他说一声。
贾家这会还亮着灯,傻柱拍了拍门,贾东旭看见傻柱有点慌,早上一块走的,怎么亲妈没回来,别再出点啥事。
“东旭哥,大妈说村里还有点事,明天自己回来,让我跟你说一声怕你们担心。这是车钥匙你先收好,我看一大爷那黑灯了我就不过去打招呼了。”
“哦哦哦,吓我一跳,人没事就行。”
“外面冷赶紧回屋吧,明儿再聊。”
“东旭,傻柱找你什么事,咱妈呢?”秦淮茹从里屋出来以为是贾张氏回来了呢。
“嗨,别提了,说村里有点事明天再回来,前几天刚回去的,这又能有啥事,一天天的一点也不省心。忘了问柱子媳妇相看的怎么样了,呵呵。”
“你笑什么,傻柱估计就是凑个热闹,什么样的媳妇能花这么多钱,你说妈也是的,非得跟傻柱说这个,大冷天的还跑一趟多遭罪。”
“可说呢,谁知道柱子怎么想的,后院老太太还陪着,真是老小孩,跟着柱子瞎胡闹。行了,知道妈没事我也就踏实了,睡吧。”
熊光明洗漱完又烧热水刚把脚泡上,傻柱推门就进来了,给熊光明气的,要不是泡着脚呢高低得把他摔出去。
“你有病吧,几点了又过来干嘛,下回再不敲门就进我给你手指头撅折。”
傻柱也不计较神神秘秘的就凑了过来小声说:“光明你看这是啥。”说着从兜里掏出来几块也就一个指节那么大黄澄澄的金子来。
“我c,这是小黄鱼吧,拿过来我看看,别说还挺坠手的。”熊光明拿在手里把玩了一会就给了傻柱。
“老太太给的,让我拿着去东晓市换钱去。哎,老太太对我还真好,以后得好好孝敬她老人家。”
“tm我对你不好啊?你怎么不说孝敬孝敬我呢。”这孙子,也不想想没熊光明他能娶上媳妇吗,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
“嘿嘿光明咱哥俩还说这干啥,你的好哥哥心里记得明明白白的,要不我以身相许了吧?”
“你要没事就滚啊,我都打算睡觉了,累一天了。”丫再待一会熊光明指定得踹他。
“有事有事,老太太让你陪着我去一趟,我自己也没去过别在让人坑了。”
“你没去过,我也没去过啊,找谁换,能换多少钱我都不知道,我过去干嘛,你自己去吧。”
“老太太说了,到哪就找一个叫黑皮虎的就行,周围看场子的都认识他,一块小黄鱼换100就行。”
这老太太藏的挺深啊,要不是傻柱娶媳妇缺钱估计能藏到死。
“行吧,那我陪你跑一趟。”正好没去过,这次借着机会也长长见识去。
俩人推上自行车就出去了,崇文门鬼市白天还行,都是卖小玩意生活用品什么的,跟民众自发形成的鸽子市也差不多,等到了半夜就群魔乱舞了,卖什么玩意的都有。
解放后被打击了几次之后,鬼市上卖的才正经不少,最起码一些贼赃不敢明着卖了。
熊光明本来打算让傻柱驮着的,但是傻柱死活不愿意,实在是蹬不动了,熊光明还得驮着他,从南锣到崇文门也小十公里呢走着的话今天晚上就别睡了。
到了台基厂俩人把自行车藏到一个废院子里,戴好帽子蒙好了脸偷摸的就去了鬼市。
不摆摊卖东西不收钱,里面的看场子人也很好认,带着狗皮帽子三三两两的抱着肩膀来回溜达也不看东西,就盯着人,要不就站一边靠墙上抽烟。
本来以为都蒙着脸,结果到了一看没几个蒙着脸的,蒙着脸买卖东西的都是市面上见不得光的玩意儿。
他俩蒙着脸一进去,就被看场子的盯上了,就有人凑过来问:“买什么的,用不用给你们介绍一下,瞎转没准都找不到摊子在哪。”
pS:以下内容不影响后续情节,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找到的一些资料。
鬼市起源:五行八作的交易场
有一种说法,京城“鬼市”的前身,就是四九城买卖旧物的“小市”。顾名思义,这“小”就是指市场上卖的都是零七八碎的小东西。
由于营业时间不同,小市的叫法也不一样。凌晨两三点出摊儿,天刚亮收摊儿的叫“早市”,也叫“晓市”;下午三四点出摊儿,晚傍晌收摊儿的叫“晚市”;掌灯时候(大概晚上七点)出摊儿,后半夜收摊儿的,叫“夜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末民国的时候,“晓市”这种营业时间逐渐成了主流。
在这儿卖货的人是五行八作,十色人等,有八旗纨绔子弟,将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物件(如鼻烟壶、玉扳指之类)卖了换点嚼谷;有打小鼓的,将沿街收来的杂货倒腾出去;有失业贫民,他卖的那口锅,可能昨天晚上刚蒸完窝头;也有小偷甚至盗墓的,昨天夜里刚得来的趁着天黑赶紧脱手……
总之,在晓市上没有您买不到的东西,也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实际上晓市还有一个不便公开的秘密,就是卖货的人、买货的人谁都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谁。
如八旗子弟们,谁也不愿让邻居看到自己倒了架,就是失业贫民也不愿熟人看到自己混得这么“惨”,当然小偷更不愿意让失主知道。买货的人都是穷人,图个便宜,捡个漏。当然,谁也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这东西是在晓市买的,多“掉价”啊。所以,这诸多的因素决定了这晓市就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下进行。
由于独特的行情和规矩,到鬼市不能说“逛”,而要说“趟”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见不得人”的秘密存在,所以晓市的开业、交易、规矩也都透露着神秘色彩。于是乎,对于外行来讲,这“鬼鬼祟祟”的晓市,就成了京城的传说——鬼市。而最着名的,当属崇文门的东晓市,宣武门的西晓市跟德胜门的北晓市了。
早年的东晓市夜半开市,天亮就散了。这儿以售卖估衣为主,其他货物鱼目混珠,既有来路不正的,也有珍奇物品,更有假货蒙人。
东晓市源起何时现无可考,但东晓市在清代时已经形成是没有疑问的。清乾隆年间久居北京的吴长元所着《宸垣识略》记载:“东晓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交易於此,惟估衣最多。”
东晓市在清代时位于崇文门外药王庙逶西,半壁街南(药王庙现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附近)。民国以后,这儿的空地陆续盖起房屋,东晓市才逐渐东移。解放前东晓市已移至西临红桥、东大地,东至葱店街,北至沙土山,西至唐洗泊街,南至法华寺一带,方圆足有一平方公里范围。胡同内两旁是地摊,每个地摊占地不过三五尺见长,摊与摊相连,每天开市顾客云集,争购物品。
东晓市上的摊贩多是白天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打小鼓儿”的。他们手提马灯,在地摊前照来照去,搜寻着各自需要的旧物件,作为原材料或半成品,买回去加工制成商品出售。
所以说,东晓市既是个旧货销售市场,又是各种行贩搜购原材料或商品的货源集散地。这也是“鬼市”的一大特点——从原材料到成品货物,都在这儿有销路。这也让鬼市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跑“鬼市”的各种商贩,涉及五行八作,非常复杂,比如摆小摊的小商贩,他们都有精锐的眼光,以“多选择,勤跑腿,少花钱,买精货,少买货”为原则。多年生意场的历练,也让他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那些收购金银首饰、古玩玉器、文玩字画的商贩算是比较高级的,因为东晓市这类商品虽然不少,但是假货赝品居多,促使这类商贩凭经验眼力识货色,否则不是把“俏”货漏掉,就是“打眼赔钱”。
民国至解放前,北京街头有许多旧鞋摊,人送雅号“低头斋”,又叫“一杆挑”。因为顾客要买鞋就得蹲下身子低头试穿,远处的够不着,卖主就用竹竿给挑过来,所以才有这两个绰号。“低头斋”从东晓市上收买旧鞋,有时是论斤称,花钱不多。买回来刷洗修理,整旧如新,摆摊出售。
东晓市上比较出名的是卖估衣的,也就是旧衣服,上有细软皮货、长袍马褂,下至汗衫套裤,大凡还没有沦为破烂铺陈的,卖估衣的收去一番打理,又成为一件不脏不破的衣服裤袄,再拿到街边摆摊出售。
从乾隆年间到解放初期的百年多时间里,北京“鬼市”的衍生发展,正是北京一部分下层百姓的生活和商业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解放初期,政府对东晓市加以整顿管理,并把摊贩们组织起来,分配到回收公司或信托商店工作。1958年初,生存100多年的东晓市停业。
除了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德胜门附近的北小市在早年间也是热闹着呢。跟东晓市不同,因为挨着什刹海附近的众多王府、豪宅,从清末到民国,在北小市捡漏发财的传说让众多古玩爱好者趋之若鹜。
据传闻,溥仪的七叔载涛落魄时,曾经在这儿摆摊儿卖“破烂”。最开始知道的人并不多,更没引起外界的注意。可是有一天,载涛在无意之中错将一只珍贵的明代瓷器当作一个普通的旧瓷器卖掉了。买主没想到花了一点点钱居然捡了个大便宜,不禁心花怒放,由此就盯上了载涛的小地摊,几乎每天都要来看上一看。于是乎,涛贝勒鬼市摆地摊的消息就传开了,搞得满城风雨。这样一来,载涛不仅赔了一件宝贝,这再去鬼市做买卖的念想也断了。
到了建国前,德胜门北晓市卖文玩字画的少了,卖洋货的却多了起来。这些东西有美国的救济品,也有走私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既有饼干黄油肉罐头,也有皮鞋大衣望远镜,来这儿逛一圈那就算“开了洋荤”了。
据《银锭桥畔》一书作者邢正德先生撰文回忆:那时,我们经常能在晓市上看到一位大爷,上身穿一件美国军用夹克,腰间系一棕色皮带,皮带后面挂一带帆布套的美国军用水壶。穿着一条绿军裤,脚上穿一双美国军用皮靴,头上戴一顶国民党军官的软盖大檐帽(没有帽徽),左手拿着一筒美国军用啤酒,右手拿着一盒美国军用食品。嘴里叼着一根美国香烟,一步三晃地在德胜门晓市上游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