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庙的马尔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章 该来的总是回来的,大宋枭雄,仙庙的马尔高,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腊月二十的练兵场码头,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却吹不散码头上蒸腾的热气与人声鼎沸。当“昌隆壹”与“昌隆贰”那高耸的桅杆刺破下游薄雾,巨大的船影缓缓靠岸时,岸上早已是欢声雷动。年关将近,这两艘承载着黑松寨命脉的巨舰归来,如同游子归家,带来了生的希望与年的味道。
**归帆满载:**
* **江南精米白面:** 船舱深处,是堆积如山的麻袋,解开便是雪白晶莹的江南稻米与细腻的面粉。这些在产地一升仅值一文七厘的救命粮,经过漕运千里,将在北地寒冬与即将到来的乱世中,成为比黄金更硬的通货,更是寨中数千口人安稳过冬的底气。力夫们喊着号子,肩扛手提,将一袋袋粮食运往扩建后、坚实如堡垒的昌隆货栈深处。
* **流民与匠人:** 随船而来的,还有数百名面黄肌瘦、眼神却带着求生渴望的流民。他们是被江南日益沉重的赋税、被北地战火驱赶的可怜人,被昌隆号沿途收容。更引人注目的,是夹杂在流民中的几十名沉默寡言、手上布满老茧的工匠——铁匠、木匠、甚至有几个懂点粗浅火器营造的师傅!这是小五沿途“慧眼识珠”的成果。乱世之中,这些手艺人,便是山寨产业升级的火种。
**繁荣的码头与隐忧的天下:**
码头上,昌隆号商铺林立,酒旗招展。南来北往的客商操着不同口音,在货栈交割货物,在柜坊凭“昌隆银票”通兑金银。训练有素的昌隆护卫目光锐利地巡视着。一派畸形的繁荣景象,在这帝国末世的边缘顽强生长。
然而,这份繁荣之下,是杨靖案头那冰冷的天下大势:
* **大辽(天庆七年):** 这个曾经雄踞北方的巨人,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国库早被连年镇压耶律章奴之乱和对金战事掏空。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应对,只有更残酷的横征暴敛,如同濒死野兽的撕咬,将更多子民推向反抗或逃亡之路。赵良嗣的出海求援,不过是病急乱投医,试图抓住宋廷这根最后的稻草。
* **大宋(政和七年):** 东京汴梁,艮岳奇石,花团锦簇。道君皇帝赵佶沉醉于他的书画、道教与“丰亨豫大”的幻梦。朝堂之上,以耿南仲为首的主和派牢牢压制着李纲等主战的声音。对辽国的困境,他们更多是隔岸观火,甚至带着一丝幸灾乐祸,幻想着“联金灭辽”收复燕云的美梦,却对卧榻之侧已然崛起的真正虎狼——金国,视而不见。加征的“防秋助饷”税,正一层层压垮这个王朝最后的根基。
* **大金(天辅元年):** 完颜阿骨打改元“天辅”,昭示着承天之命、气吞万里的雄心。金国这台高效的战争机器,在灭辽的轨道上全速前进。天辅元年,正是厉兵秣马,准备给予辽国致命一击的关键时刻。其锋锐的目光,在彻底撕碎辽国之后,必将投向南方那片富庶而文弱的土地。
**山寨新象:**
黑松寨内,早已不是草莽气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