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被碾压的天才,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历史小尘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章 被碾压的天才,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重生70:让你守门,你整了个蘑菇云?,历史小尘埃,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林向东憋着一口气,直接拿起一套图纸就看了起来。
作为小组里实际的技术带头人,其他三人也下意识地跟着他的动作,凑过去伸长了脖子。
既然要找茬,那必须得先把对方的设计吃透。
林向东的目光迅速扫过图纸上的每一个线条和标注。
以他对107火箭炮的了解,原版的各种数据他都了然于胸。
这一扫,首先注意到的,就是火箭弹弹体尾翼的重大改变!
原本107火箭弹那谈不上什么气动效率可言的尾翼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设计更为精巧,翼展明显缩小,标准的切尖三角翼构型!
林向东心头微微一跳。
作为国内导弹和火箭动力领域的天才,他太清楚尾翼设计的门道了!
对于高速飞行器而言,为了减小阻力、提高飞行稳定性,翼面通常会尽可能设计得小,翼型设计也更为考究。
而这个切尖三角翼,能有效推迟跨音速激波的产生,减小尾部阻力。
用在炮射火箭这种简单粗暴的东西上,绝对是能有效提升精度的设计!
可以说,这思路是对的!甚至非常巧妙!
在一大堆追求低阻气动外形的方案里,针对107火箭炮这种廉价消耗品,切尖三角翼方案算得上是加工成本和气动效益平衡得比较好的一种了。
兼顾了减阻、增稳,并且制造相对简单。
这一瞬间,林向东对余宏之前的某些轻视,不自觉收敛了几分。
能有这样的改进思路,这个余宏也不是完全的草包。
但是!光有思路可不够!
工程设计,最关键的是数据!
匹配107火箭弹这么个老旧平台,这个切尖三角翼的后掠角该是多少?尖切去多少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气动阻力与升力特性?相对厚度又该如何取舍?
这些参数的设计,哪怕差上那么一丝一毫,实际打出去的效果可能就会天差地别!
要么依然打不准,要么甚至可能不如原来的简易尾翼!
林向东眉头深锁,开始在脑海中思索空气动力学专业知识,结合107火箭弹已知的气动特性数据,对余宏图纸上标注出的这一系列关键尺寸和角度数据,进行飞快的分析推算。
几分钟过去了…
十多分钟过去了…
林向东额头上不自觉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越算,脸色就越是凝重。
越是推演,他眼中的震惊就越是掩饰不住!
这…这…这图纸上给出的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参数,居然都恰到好处击打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
展长!弦长!后掠角!尖削比!安装角!
每一个数据,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优化后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这套切尖三角翼的设计参数,单从理论模型进行模拟和推算,其飞行稳定性和导向精度,比起原始的107火箭弹那几乎只能算是装饰作用的尾翼,何止提升一个档次,简直脱胎换骨!
“这……”林向东喉咙有些发干,喃喃自语。
如果这套尾翼数据摆在他面前,没有余宏的正确答案,让他自己从头开始设计摸索。
哪怕他自信有这份才华,可要在浩如烟海的参数组合中,找到如此精确又高效的一组最优解,没有足够次数的风洞吹风实验数据做支撑,简直比登天还难!
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的反复计算、修正、小批量试制试射、数据采集分析……一步都不能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