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彼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2集:改进样品制作,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辜彼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晨六点,车间的机器已经嗡嗡作响。刘好仃穿着工作服,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叠纸,站在操作台前,眉头紧锁。
他面前是一张材料配比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化学符号和数字,像是某种神秘的密码。可眼下,这张表却让他有些头疼——原本常用的几种原料,在这次改进中都显得力不从心,而实验室里仅剩的三组备用原料,又像是三个性格迥异的选手,谁都不太确定能不能胜任新任务。
“这事儿啊,还得靠老经验。”他一边翻着旧记录,一边自言自语,“年轻人搞数据模型一套一套的,但有时候,得听听炉火的声音。”
他在一堆资料里翻找了一会儿,突然眼前一亮:“A-7号?这不是上次那个差点烧坏熔炉的试验?”他笑着摇了摇头,“当时我还说这配方有点‘疯’,但现在看来,说不定就是它了。”
他立刻叫来助手:“把A-7的数据重新跑一遍模拟,看看能不能跟现在的参数对上。”
助手点头跑开,刘好仃则站在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色,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每一步。
上午九点,熔炉区
温度曲线调整是整个样品制作的关键环节。可问题来了——车间现有的熔炉只能控制在±5c,而新配方要求误差不超过±2c。这就像让一个只会上网冲浪的人去写代码,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咱们得想办法稳住温度。”刘好仃皱眉看着仪表盘上的跳动数字,“不然这批料就废了。”
几个技工围了过来,面露难色。有人小声嘀咕:“老板,要不咱等设备科的新仪器到了再开始?”
刘好仃摆摆手:“等不起。”
他说完,转身走向角落里的工具柜,拉开抽屉,翻出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台老旧的温控仪。
“这是我以前用过的宝贝。”他笑着说,“虽然比不上现在那些高科技,但它有个好处——稳定。”
他安排两个老师傅轮班值守,一人盯着炉口,一人盯着温控仪,自己则时不时过来抽查。他还特意在墙上贴了一张温度变化趋势图,每隔半小时就更新一次。
“你们记住,咱们不是在做玻璃,是在绣花。”他对大家说,“每一针都要准,不能有偏差。”
就在大家都紧张地盯着炉火时,技工小王悄悄记下了日志本上的一行字:“4号炉口温度波动有点怪,可能和风道有关。”
他没多说什么,只是把这句话画了个圈,打算回头再说。
中午十二点,冷却区
第一批样品出炉了。
刘好仃亲自上前检查,拿起一块刚冷却下来的玻璃板,对着光一看,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怎么还有裂纹?”他低声问身旁的技术员。
技术员也一脸困惑:“我们严格按照流程冷却的,按理说不该有问题。”
刘好仃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蹲下来仔细观察那几块样品,发现裂纹几乎都出现在边缘位置。
“是不是冷却太快了?”他问。
“有可能。”质检员点头,“我们在降温阶段用了标准流程,但新材料的热胀冷缩特性可能不同。”
刘好仃沉吟片刻,忽然站起来拍了下手:“这样吧,我们临时搭个缓冷室,用旧窑炉改一下,做个简易恒温冷却装置。”
这个决定一出,大家都愣了一下。
“老板,这会不会太麻烦?”有人忍不住问。
“麻烦总比浪费强。”刘好仃笑了笑,“你们看,这些失败品还贴着标签呢,说明它们曾经也是希望过的产品。我们不能辜负它们。”
于是,车间一角很快搭起了一个简陋但实用的缓冷室。刘好仃亲自监督搭建过程,还在墙内壁上看到了一些早期失败品留下的编号标签,仿佛在提醒他们:别忘了过去的经验。
下午三点,配料间
夜班工人已经开始陆续上岗,准备进行第二批次的生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