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彼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1集:新挑战:品牌建设,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辜彼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晨的阳光透过车间玻璃斜照进来,落在刘好仃肩上。他正站在办公室窗边,手里捏着一张从国际客户发来的邮件截图,眼神若有所思。
“品牌”这个词,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像一根细针一样时不时扎进他的神经。从最初接到国际合作订单时客户随口一句“你们有品牌吗?”,到最近验收测试中对方代表提到“我们更倾向与有品牌的企业合作”,再到展会期间几位海外买家对工厂产品感兴趣却始终问不出一个明确的品牌名称……这些零散的信息,如今被他一一串起来,成了一条清晰的信号线——是时候了。
他转身坐下,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只写了两个字:“品牌”。
这天下午,会议室里坐满了人。除了项目组核心成员,还来了几位平时不太参与技术会议的管理层。林琳站在投影仪旁调试设备,阿辉抱着笔记本坐在角落里,老陈则靠在椅背上打盹儿。
“各位。”刘好仃敲了敲桌面,“咱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品牌。”
话音刚落,有人皱眉,有人交头接耳。
“品牌?”一位年长的生产主管忍不住开口,“咱们不是做代工的吗?干嘛搞这个虚的?”
“是啊。”另一位物流负责人也点头,“我觉得不如把钱花在优化运输流程上,效率提上来才是实在的。”
刘好仃没急着反驳,而是点开ppt,第一页是一张截图,上面是国际客户在视频会议中的对话:
【客户】:“你们的产品质量不错,但有没有自己的品牌?”
【刘好仃】:“目前主要做oEm。”
【客户】:“明白了,不过我们希望未来能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品牌名称。”
“这是上周验收会上的真实对话。”刘好仃指着屏幕,“客户没有直接说‘不信任我们’,但他们的语气已经说明问题。”
他翻到下一页,是几张展会现场的照片,照片中几位国外买家围着样品,神情认真。
“他们喜欢我们的产品,但记不住我们是谁。”他说,“记住产品容易,记住品牌才难。而一旦记住品牌,就等于建立了信任。”
会场安静了几秒,只有风扇转动的声音。
“品牌不只是名字和LoGo。”刘好仃继续道,“它是一种承诺,一种价值传递。客户买的是产品,但愿意长期合作的,是背后那个他们信得过的品牌。”
他顿了顿,看向那位生产主管:“您说它是虚的,其实它是最实的东西。它决定了别人愿不愿意为你的产品多花一分钱。”
最后一张幻灯片亮起,写着四个大字:“品牌=信任+价值”。下面有一行小字:“参考资料:某德国玻璃企业年报”。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了。
“所以,”刘好仃合上电脑,“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出口产品,而是打造一个能让世界记住的名字。”
接下来的几天,厂里悄然发生了变化。
市场部的小李原本忙得像个陀螺,突然接到通知要去深圳大学mbA学院旁听品牌管理课程。他一脸懵地找到刘好仃:“刘哥,我这边还有三个报告没写完,走不开啊。”
“你必须去。”刘好仃语气坚定,“而且不是出差,是学习。”
“可……万一我走了,部门乱了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