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彼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8集:文化建设方案制定,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辜彼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很简单。”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字:“分层。”
“什么意思?”
“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内容。”他说,“比如中秋,我们可以安排一场晚会,年轻人可以唱歌跳舞,老同志可以讲讲过去的故事。”
“这样会不会太分散资源?”小张担心。
“不分散。”刘好仃摇头,“关键是要用心。我们不需要豪华舞台,也不需要大预算,只要能让大家感受到温暖,就够了。”
“那具体怎么分工?”小王问。
“由你牵头成立策划组。”刘好仃看向她,“从各车间选几个人,负责活动策划和执行。”
“行,我这就去安排。”
会议继续进行,大家开始讨论文化手册的编写计划。
“企业文化手册不能只是规章制度。”刘好仃强调,“它要体现我们的历史、传承、价值观。”
“问题是,我们好像没什么历史资料。”小张为难地说。
“我去仓库找过了。”刘好仃从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找到了一些老照片,还有建厂初期的标语。”
“哇,这张照片真有意思。”小王抽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1997年剪彩留影,这上面还有您呢!”
刘好仃接过照片,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年轻。”他说,“干劲十足,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厂。”
“那这些故事怎么办?”小张指着照片背面的一段字迹。
“老赵师傅口述了一些早期的事,我都整理成了小贴士。”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比如这条:‘第一次出货,全厂加班三天,最后产品合格率98.7%。’”
“这才是真正的企业精神。”小王感叹。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要把这些故事写进手册里,让大家知道,我们不是凭空来的,是有根的。”
会议结束时已是中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暖洋洋的。
“下周先把手册初稿弄出来。”刘好仃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然后我们再细化每个项目的执行方案。”
“明白。”小王应了一声。
走出会议室,刘好仃回头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白板,上面还写着“归属感”、“沟通渠道”、“节日活动”这几个词。
他轻轻关上门,心里想着:文化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它可以从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次小小的改变开始。
回办公室的路上,他顺手打开了意见箱。
箱子里静静躺着几张信纸,最上面那张写着:
“希望下次能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刘好仃把它拿了出来,夹进自己的笔记本里。
他知道,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倾听彼此的声音。
而这也正是他想要的。
下午三点十七分,阳光斜照进厂区,一号车间的机器轰鸣依旧,但在某个角落,一块崭新的文化墙正在搭建。
刘好仃站在旁边,看着几个工人小心翼翼地钉上第一块展板。
那是他们工厂的第一张老照片,也是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