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6章 他们不需要赞美,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苏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做农现在,样样都贵啊

玉米种子,一斤五十块钱,两斤都一百块,现在种成这个样子……

一包肥料,去年的话相比今年100斤就多了50块钱……]

谢光阴随机点进一个视频,开篇引入眼帘的就是最典型不过的中国农民的模样,黄黑的皮肤精瘦的身材,五六十岁的老伯。

他们的话虽然是浓厚的方言,却掩盖不了淡淡的疲惫,而他们吐出的淡淡话却让谢光阴有些不敢相信。

你是说,一斤玉米种子就要五十块?玉米一斤能卖两块都算贵的了。虽然种子和玉米不是一个东西。

但属实给谢光阴这种从小,只看到过那种一袋一袋,一袋几块的种子袋的半城市小孩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谢光阴又抬眼看了一眼标题:

“7.6亿中国农民不需要被赞美。”

许行最为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看着天幕痛心疾首:"古者市不贰价,今者商贾巧取豪夺。种子贵如珠玉,粮贱若泥沙,此非农商倒置乎?"

他们看着天幕的补充材料更是沉默:八十年代刚开始土地承包到户的时候,玉米种子是1元左右一斤。当种子价格25年间暴涨40倍(1998年玉米种约1.2元\/斤),粮食收购价仅涨3倍,这样又怎非"粜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许行的理想"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并没有实现。

在无人机播种、智慧农业的时代,为何《汉书·食货志》"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的困局仍在轮回?

视频里老伯的疲惫,却又暗合《吕氏春秋》"舍本而事末则不令"。

当农村青壮流失、老人种地、儿童留守成为常态,乡村振兴不能止于网红民宿与电商概念,更需要重构"农为邦本"的价值秩序。

或许真如晁错所言:"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要让农民真正"务农",需要的不仅是赞美诗,更是重塑农业价值的制度革命。

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在我国7.6亿农村户籍人口中,大约2.9亿人进城务工,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劳动力支撑。

对于农民而言,背井离乡的在钢筋水泥间穿梭成打工人,而被留下的已经面朝黄土背朝天,受困于看天吃饭的远古宿命,面对年年上涨的化肥,农药价格和整体稳如泰山的农产品价格毫无还手之力。

视频里那两位年近七十的大叔的话,让谢光阴找回了当年看活着的感觉。

“很多人都出去找工作了?

对啊我在广东二十多年了,现在年纪大了人家又不要了。

在东莞工厂,搞玩具的……”

“在深圳那里,跟人家在石厂开爆拉车。搞那个工非常辛苦啊,没得钱呢,一天都不得五六十块钱。”

“可是生活所逼了,你不去养不起家人。现在年老不能去了,现在(小孩)有的在广东,有的在南宁,出去找工作了。”

谢光阴看着字幕心里涌上一阵阵难过,说是怜悯,却又不自觉把自己放在了更高一层的位置上。

这种难过只能说是酸涩吧,无以言表又或许是感同身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人在隋唐,我乃大隋十二太保

花开花花花

我就是个小反派,女主女配全来了

桃林高歌

人族战神专攻下三路

猎心贼肝

女儿,你妈不在咱爷俩甜蜜双排吧

盘古123

重生朱雄英,带着淮西一脉造反

老子到来

四合院:战神归来,全院乖宝宝

六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