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9章 天长地久有时尽(4)
饮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49章 天长地久有时尽(4),快穿:大佬救世忙,反派轻点狂,饮冰,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等走到山寺门前,便见古红色的庙门上是木制匾额,“禅隐寺”三个大字赫然其上。
“咱们可算找到了!”
左先芝面上很是欣喜,这座山寺盘踞在半山腰,而并非常见的山顶,因此若不是亲临其地,很难从周围的地势地形中观察到。
当初她们查阅了不少典籍,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发现,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工部曾两次拨银两、派驻工匠,对此地的古寺进行修复性建设。
禅隐寺此前在当地香火鼎盛,后因为明末清初的战乱遭到部分损毁,清朝重建之后,恢复了一定的布局和结构,不过香火已经不如先前。
而后到了近现代,又因为历史等原因,禅隐寺大开寺门收容难民,进一步降低自身的存在感。
等到建国之后百废待兴,当地忙着生产建设,对于禅隐寺的关注更是下降。
到如今,禅隐寺已经从兴盛一时的百年乃至千年古寺,逐渐成为了山中古朴的一座庙宇。就连僧人云游,恐怕也找不到这里来。
“是啊,咱们先去看看吧。”
韩主任也点点头,这一路翻山越岭过来,哪怕他一身牛劲儿,也有些吃不消了。
身旁的小王已经率先过去扣响了寺门,门后正有僧人洒扫,听到叩门声连忙出来查看。
他们山寺避世已久,平日里的吃用都是自己耕种,一年半载地才会下山买些布匹笔墨等材料。平日里都是寺门紧闭,没想到还会有人来扣门。
小王上前展示了证件,又说明了来意,洒扫的年轻和尚听得一知半解的,让他稍等一会儿,他去禀告住持。
不过他们是可以进寺的,不论是进香还是四处转转,都没有什么妨碍。
韩主任闻言,便招呼众人先进去。正好他们测绘的第一步,是记录建筑群布局,绘制山寺建筑群的总体平面图。
趁着这个功夫,众人正好各自分摊一片,将自己负责区域的情况掌握好,这样一来汇总平面图的时候,效率也能高一点。
山寺整体的地势较为平坦,虽然也是层层往上的布局,但多年的传承和整修,让山寺整体显得气势恢宏,在幽静而深远的禅意幽静之中,更有古朴大气的庄严。
宁墨和秦霜分到的都是靠后的区域,宁墨分到的是大雄宝殿附近的区域,秦霜则主动认领了藏经阁的区域。
这两块区域都是寺庙的重点部分,尤其是大雄宝殿的建筑,能够集中体现当时朝代木工技艺和建筑风格的大成。
但二人平日里在所里都是“拼命三娘”的架势,做事又细致认真,因此韩主任很放心将这两块区域交给她们。
秦霜和宁墨二人带好必要的测绘工具,便一同往山寺的后面走去。
秦霜一路细细地观察着山寺的建筑结构,对宁墨说道:
“你看柱础这里,便能看出先前和清代重修的差异了。覆盆式是先前遗留下来的建筑结构,等清代修复时,便成了鼓镜式。”
所谓覆盆,也就是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为枭线线脚,柱础呈盘状隆起,就像是倒置的盆,所以称为“覆盆”。
宋代关于柱础的雕饰,在《营造法式》同样也有说明,不过山寺里主要是莲花样式,技艺简洁,而又不失精巧大方。
到了明清时期,鼓镜式柱础在官式建筑中较为常见,它不仅起到加固柱基的作用,还具有装饰功能。柱顶石的凸起部分便被称为鼓镜。
宁墨一边走一边看,将一切要点在心中暗暗记了下来。
原主的记忆和本事她也没丢,不过听秦霜她们讲起这些建筑上的讲究和特点,还是觉得受益匪浅。
宁墨先到了大雄宝殿的位置,冲秦霜挥挥手,藏经阁还在靠近后山一些的位置,秦霜还要往后走一走,才能找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