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兵起晋阳,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着,三人对视,发出会心的笑声。
”来来来,我请你们吃杨梅,这可是上好的杨梅,放在井里浸了一个晚上,清凉退火,消暑解毒。“李渊说。
说着,女侍端上一盘杨梅。果然好吃,酸里带甜,甜里带酸。
正吃着,裴寂走了进来。李渊说:
”裴大人来得正好,我们杀三盘。“
”我得先把杨梅吃了再说。“裴寂说。大业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清晨,李渊在晋阳宫升堂视事。一切都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晋阳宫的门口,远远地站着两个卫兵,显得很冷清。大堂上,李渊还是那副懒洋洋的样子。
王威、高君雅来得很早,他们一路上有说有笑。李渊视事有时在留守府,有时在晋阳宫,这并没有什么反常。当然,他们没有忘记在晋阳宫外绕了一圈,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情况。他们看到李渊那副慵懒的样子,相视一笑,放心地坐到位子上去。
不一会儿,裴寂、唐俭、武士等人也都陆陆续续到了,大家纷纷道早安,道完早安,就坐到自己的位子上。
“唐公,明日祈雨,还有什么需要下官帮忙的吗?”王威说。
这是明知故问,李渊暗自好笑,说:
“我已让刘世龙筹办一切。你要做的事就是好好斋戒。这几天,王将军没有喝酒吧?";";岂敢岂敢,我是诚心诚意的。“
李渊转过头来对高君雅说:
”高将军这几天可不能舍不得沓玉姑娘啊!“说着,便哈哈大笑起来。
”我是今早才从城外赶来的。斋戒期间,岂敢接近女色。“高君雅说。
大家都说,怕是把沓玉姑娘也带到高阳去了吧。高君雅指天划地,发誓绝无此事。于是大堂里便充满笑声。王威见李渊笑得东倒西歪,心里想,明天这个时候,看你是笑还是哭。
李渊做了个手势,请大家安静。他说:
”今天主要议一议明日祈雨的事,这是事关太原百姓生活的大事。然后再议一议边防的事。高将军,高阳那边,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军情?";
“据探子报,最近几天,始毕可汗调兵频繁,怕会有所动作。”
正说着,只见刘文静带着刘政会匆匆来到庭中。刘文静说:
“刘政会大人有紧急密状要呈报。”
李渊示意,让副留守王威接状。刘政会不给,说:“我告的正是副留守王威,只有留守大人才能处理此事。”
“岂有这等严重之事,快快呈上!”李渊惊道。李渊接状读罢,说:";状告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入寇。真有这等事?";
李渊看着王、高二人。
“这是那些想造反的人搞的阴谋!”高君雅气急败坏地说。
王威想,我们到底玩不过李渊,原来祈雨只不过是一个圈套。然而,他还是比较冷静的。他说:
“我与高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天地可鉴。说我们通敌,可有什么证据?";
”是啊,刘大人,“李渊说:”王、高二位将军可是朝廷大臣,没有证据就说他们通敌,怕不妥吧。“
”我岂敢随便告二位将军的状,我不但有物证,还有人证。“刘政会说。
说着,便示意带上人证。
被带上大堂的是胡标。
此时的胡标,一身胡人打扮,他本来就是一个混血儿,一着胡装,看起来便是一个道道地地的胡人了。
李渊一拍惊堂木,说:
”大胆胡儿,居然敢诬陷我朝廷大臣,给我拉出去斩了!";
胡标不紧不慢地说:
“小人说的全是实话。”
“那么好吧,我问你,”李渊说:“你叫什么名字,在胡营里干什么?";";小人叫胡三,是始毕可汗帐前的听差。“”你说你是始毕派来与王、高二位将军送信的,我问你,你可认得二位将军?";
胡标转过身来,指着王、高二人说:“二位将军见谅,小的实在是出于无奈。”“简直是一派胡言!”高君雅说:“我等在沙场厮杀,自然有认得我们的胡人,这不足为据。”
王威想,高君雅粗中有细,反驳得好。我看你李渊又出什么花招。
“对,这不足为据。”李渊说:“你既是送信,可曾到过王、高二将军的府上?";
”我每次来,都是化装入城,直接进入二位将军府上的。“
”那你给我说说他们府上的情形,门朝哪里,怎么走,哪里是厅,哪里是房?";
“这个容易。”
胡标从从容容地把王、高二府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甚至能说出大厅里挂着什么字画。说得王威、高君雅目瞪口呆。
刘政会走上一步,递上一封信,说:
“这便是从胡三身上搜到的密信。”
李渊看了信,抬起头来对王、高二人说:
“二位将军还有什么可说的?";
王、高二人哑口无言。他们心里明白,可是他们现在能说些什么呢?他们只恨自己太麻痹了。他们手中有王牌,有钦使,有皇上的圣旨,本应该早动手、先发制人的,可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给我拿下!”李渊大喝一声。
刘文静一挥手,等候在后厅的兵士立即拥上,将王、高二人绑了起来。
王威被推到阶下,突然仰天长叹:
“大隋江山,完了!";
说来也巧,就在李渊将王、高二人下狱的第二天,突厥兵数万人,果然人寇晋阳。其轻骑突破外部的北门,穿过东门而去。李渊命裴寂率军防备。晋阳城内的老百姓以为突厥兵果真是王、高二人所召,对他二人恨之入骨,李渊乘机将二人押至市曹斩首示众。
几天后,李渊设计打退了突厥兵,太原复安。
王、高二人被捕入狱之后,两府人员闻讯,如鸟兽散。
刘文静带人上上下下地搜了一遍,在后花厅发现了几具男不男女不女的死尸,刘文静知道,这便是钦使一行了,他从那个老太监的身上搜出了皇上的圣旨,又吩咐手下将这些死尸拉到后花园埋了。
原来,张公公一听到王、高二人被执,便知大势已去。他把带来的人都召集在一起,每人给一颗药丸子,要他们当着他的面吞下去。看着他们一个倒下之后,张公公才从容不迫地给自己倒了一杯水,拿出最后两颗药丸,放进自己的嘴里。这里有一颗是陈公公的,可是他没回来,可能早就死了。他想让沓玉吃下这一颗,一时找不到沓玉,也就罢了。
张公公摸了摸胸口,皇上的圣旨还在。他朝南而跪,嘴里念念有词。没人听到他说的是什么。他慢慢地倒下来,完成了对皇上最后的忠诚。
沓玉其实并没有走远,她躲在帷幕里看着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她突然悟到了什么。此时的她,没有一点害怕,她从容地收拾东西,准备上悬瓮山。
当刘文静在厢房里看到沓玉的时候,他实在有点意外。
“是你啊,你怎么在这里?”刘文静说。
沓玉看着他,一言不发,仿佛不知道他是谁。
刘文静把她带到李府。
李渊看到沓玉的一刹那间,心尖颤了一下,可是他很快就平静下来。
“沓玉,我知道你恨我,我也不与你计较,你那报仇的想法是十分愚蠢的。胡标喜欢你,我就把你许配给他吧!“李渊说。
胡标在一边听了,”扑通“一声就跪了下去。沓玉的心里酸溜溜的。是的,她曾经十分渴望和胡标生活在一起,但那完全是另一回事,那是他们两个离开这混浊的世界,远走高飞,到一个没有仇恨、没有阴谋、没有杀戮的地方去。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胡标不愿意跟她走,他要立功建业,他要荣华富贵。他们虽然相爱,但走的不是同一条路。
胡标见沓玉站着不动,挪过去拉着沓玉的袖子,要她赶快跪下来谢恩。沓玉挣脱了他的手,说:
”老爷,如果您还可怜沓玉的话,您就让我到晋祠去吧。沓玉愿终生出家,以消除我的罪孽。“
李渊想起慧贞师太的话,说”沓玉属于悬瓮山,属于晋祠。“这也许是命里注定的吧,那就让她去吧。再说,让她出家,比让她出嫁,他的心里更好受一些。
”那就成全你吧,让你上晋祠。“
沓玉跪了下来。
胡标则站了起来,他感到不可理解,用困惑、祈求的眼光看着老爷。
”胡标,她既然想出家,就让她去吧。“李渊说:”只要你跟着我,还怕以后没有荣华富贵,有了荣华富贵,还怕没有美女如云?";
事到如今,胡标也只有点头的份了。剪除了起义的主要障碍,所有人都主张立即起义。李渊说:
“有两件事还没有办好,不能起义。一是北边的突厥,二是南边的李密。我必须得到他们的合作与支持。”
刘文静自告奋勇地说:
“突厥那里,我可以去一趟。始毕是一个小人,只要我们给他一点好处,他是可以和我们配合的。”
“好。就请刘大人走一趟。”李渊说。
李渊把他早已写好的信交给刘文静。
接着大家就议论谁去出使李密。李渊说:
“南边的路途遥远,而且多有危险,还是让胡标去一趟吧,先送一封信,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大家没有异议,事情就先这样定了下来。
这一天早上,李渊正与裴寂下棋,忽报李建成等到,李渊跳了起来,说,这盘棋就算我输了。说着跨出中厅,迎将出来。万氏率着众人早已上了台阶,见李渊出迎,便都跪了下去。李渊甚是高兴,一一扶起。大家进了中厅坐定,李渊问:
“怎么不见智云?";
李建成、李元吉等再次起身跪下,连说”孩儿不孝“,坐在一边的万氏早已泣不成声。柴绍把智云失散的情况简明扼要地说了一下。
李渊听罢,默然无声,眼泪却滚滚而出,顺着胡须落在胸襟上。大厅一片寂静。好一会儿,柴绍才说:”吉人自有天相。“大家也都纷纷说了一些安慰的话。李世民则忙着安排派人四处寻找。
晚上,李渊与万氏相对无言。两人都不知道怎么来安慰对方。好一会儿,万氏才说,”老爷保重,还有许多大事等着老爷去做哩。“
李渊长叹一声,说:
”三郎十六岁就病死,如今又丢了五郎,五郎可是还不到十四岁的小孩啊!而且是那样的聪明,颇善骑射,兼能书奕!难道我李渊做错了什么事,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
“老爷千万不要这么想。”万氏说:“凡事都有定数,人寿也不例外。妾虽是一个妇道人家,但在老爷身边耳闻目濡,多少也懂得一点道理,老爷是要办大事的人,不可在关键时刻埋怨上苍,动摇了办大事的决心。“
李渊动情地抚摸着她的手,说:
”我知道你的心里也很苦,哪有做母亲的不思念自己的亲生儿子。你能这样劝慰我,我十分感激。“
万氏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说:
”怎么不见沓玉?";
李渊叹了口气,把沓玉的事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说得万氏感叹唏嘘,说:
“这也是她的命。”
两人再叙了一些别后情怀,解衣就寝。
有道是,久别胜似新婚。在这宁静的初夏之夜,年过半百的李渊,即将举事的李渊,承受了许多精神压力的李渊,在万氏温柔的抚慰下,进入了沉沉的梦乡。刘文静果然不负使命,始毕可汗表示愿意和亲,并派来了使者,带来了良马千匹。此时,李渊正急需战马。一支机动的骑兵部队对于赢得的胜利是至关重要的。但李渊只买了一半的马。刘文静感到不解,李渊说:
“胡人贪得无厌,其马多不胜数。我故意少买,以贫相示,也表示不急于用马。不能让胡人的贪欲无限制地膨胀起来。”
以后,李渊又派刘文静前往突厥求援,曾私下对他说:
“突厥大兵一来,百姓必遭祸殃。我受其援军,不过为取其声势以相助,又防止刘武周引为边患。其兵不可多,数百足矣。”
刘文静连连点头称是。唐公果然棋高一着。对于突厥,他设了一个大圈套,那套口的带子,始终掌握在他的手中,时紧时松,视情况而定。
十几天后,胡标也回来了。他带来了李密的亲笔信。李密的覆书,意气高扬,以天下为己任,说自己已被四海英雄推为盟主,自然包括唐公李渊。他希望与李渊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
在这里,李密把代王杨侑比喻为子婴,把隋炀帝杨广比喻为商辛。
读罢李密的覆信,李渊微微一笑,又一个”上屋抽梯“的计谋在心中迅速成熟。他对李世民说:
”李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我欲进军关中,若绝其好,是树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为我守成皋之道,不得通江都;抵东都之兵,不得救长安。我可专意西征。俟我据有关中,虎视天下,即可静观鹬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
”大人所言极是。“李世民说。
于是,李渊便给李密回复了一封措辞极为谦虚的信。对杀昏君、执代王之说,表示不忍于言,不敢从命。而且申明”志在尊隋“,以掩饰其夺取天下之志。李渊极力推奖李密,认为”天生万民,必有其主。当今能为民之主者,非君莫属。“又谦让说,”老夫年过五十,别无奢望。欣然拥戴大弟,唯愿大弟早登大位,以安天下,以宁万民,使愚兄得以复封于唐,宗籍见容,即心满意足了。“
李密得书,果然喜出望外,把李渊的信让部下传阅,对他们说:
”唐公如此推戴,平定天下,指日可待了。“当李密专心一意地在东都与隋军厮杀的时候,他实际也落入了李渊的另一个圈套。
李渊搬出两张大梯子,让南北两大军事集团都顺着梯子,得意洋洋地往上爬。他在一边冷静地观察着,等待着抽梯的时机。
这是一个大谋略。
六月五日,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开设大将军府,并学习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做法,置三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率领左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率领右军;李元吉为姑臧公,率领中军。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刘世龙、武士、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各有所司。
同时,开仓赈贫,收揽人心。
七月五日,李渊庄严誓师。他肃立军门,在飘扬的白旗下,宣读誓文。
六月的风,把雪白的战旗吹成片片飞翔的云。白色无疑是众多色彩中最普通也最富于内涵的颜色。苍白,清纯,空寂!李渊喜欢这个颜色。十几年后,当他成为太上皇,他的儿子李世民为他建造了大明宫,那宫墙就是一片粉白。白墙青瓦,青瓦上点缀着绿色的琉璃,清丽,高雅,开放。
可是现在,他用白色作为义旗的颜色,是有另一番心思的。隋朝崇尚红色,反隋的旗帜自然不能用红色。而突厥崇尚白色,他们的旗帜也是白的。李渊用白旗向突厥示意,我们是一家。你就放心吧,放心地往我给你设置的梯子上爬吧!
蓝天下,云与旗交相映辉。李渊对隋炀帝大张挞伐,揭露他“饰非好佞,拒谏信谗。敌怨诚良,仇雠骨肉。巡幸无度,穷兵极武”的罪行。宣布自己“举勤王之师,兴甲晋阳,废昏立明,奉尊代邸”。
在这里,李渊又撒了一张大网。他揭露隋炀帝的罪行,取得反隋力量的支持,他“奉尊代邸”,又起着安定隋室的作用。这样,李渊实际上是让天下人都顺着他安好的梯子往上爬。
十一月九日,也就是晋阳誓师后的一百零一天,李渊攻人长安。第二年,(公元六一八年)五月二十二日,李渊在长安的太极殿,即位称帝。
大业七年(公元六一三年),李渊眼见礼部尚书、上柱国扬玄感造反,杨坚急急从征辽中途回师平乱。那时他就预感隋朝败象已生,可以取而代之。
前后六年的时间,老谋深算的李渊终于运用了“上屋抽梯”之计,接管了隋朝和江山,成了太唐的开国君主。
他这一计,开创了二百九十年的大唐江山。
李渊接管了表弟杨广的江山,也接管了他的张妃、尹妃两位妃子。晋阳宫里的宫妃大都遣散,独留张、尹二位。她们参与了李世民与裴寂共同策划的“上屋抽梯”之计,但是弄巧成拙,反为李渊所用,因而成了功臣。
李渊坐在龙椅上,一边捋着花白的胡子,一边默默地扫视了一下两边肃立的文武大臣。他看到毕恭毕敬、一脸虔诚的裴寂,很想叫他坐到自己的身边,很想和他谈谈棋艺,可是现在不行,得有君臣之礼,更何况,还有许多正事要做。
李渊急着要办的大事,就是分封大臣。他让大臣们来评功分封,群臣倒不怎么争功。
评功评得最多的是李世民,他不是为自己争功,而是为别人请功。二郎有气度,李渊心里想。李世民滔滔不绝,一个一个地为大臣们请功,刘文静、裴寂、武士、刘世龙、刘政会、长孙顺德、刘弘基。......, 一个也没有漏,说到刘文静、裴寂等人,更是推崇备至,仿佛没有他们的“上屋抽梯”之计,李渊就上不去,就没有今天的成功。
李渊微微一笑。
自古以来,包括你们,多少人用过“上屋抽梯”之计,可是只有我李渊发挥得最妙。
本来是你们设计要把我拱上去,让我无梯可下,不得不起兵;我来个将计就计,让你们全部暴露出来谋反的事迹后,我不为所动,反而恫吓要将你们绳之以法,等于是抽了你们的梯!这样,你们全部都踏上了不归路,只好卖命为我李渊打天下了!
还有我那个姨表弟杨广,及其二位心腹大将王威,高君雅,也是一步步踏上了我巧妙搭设的梯子。让其我在他们面前纵情酒色,言必日效忠,此一示弱策略正是一条牵引他们上当的梯子,让其研判失措,疏于防备,一步步瓦解了心防,等他们察觉上当时,大势已去,已无退路了!
想到此,李渊不禁露出满意的一笑。
群臣对李渊这一笑各有不同的解读:
--那是老奸巨猾的笑;
--那是大智若愚的笑;
--那是感谢群臣戮力同心开创天下的笑;
谁也无法了解李渊这一笑的真正内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