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红旗渠 中
搞代码的医学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5章 红旗渠 中,错位时空:与古人分享日常,搞代码的医学生,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想到现在用的各式专业家伙什,在想想天幕上介绍的土法水准仪,不由得赞叹:“天工开物,水是天工,人开此物,此法虽简,却蕴含大智慧啊”,一个水盆测山川大地,真乃巧夺天工。
古代找水平的方法还是有的,但技多不压身,这种水盆里倒放个“小板凳”的水鸭子,看着不仅使用起来很简单,而且重点是可以就地取材,是个能够推广的好办法啊。
另一边,明朝天启年间,刚刚经历过王恭厂火药库大爆炸人们听到一个令他们震惊的事,后世那些施工人员居然能把千斤的炸药塞到一个炮眼里面,大小官员到民间百姓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这胆也太大了,难怪反复提及说敢想敢干一词”。
“这等胆识,非我辈所能及!”
“这……这如何可能啊?我朝军中火炮,最多不过装药数十斤,已是威力惊人。这几千斤火药齐发,真是要移山填海啊”。
“如果我朝能有这样的技术,何愁边患不平?何愁水利不兴?”一官员当即决定上书朝廷,请求加强对火药配方的研究,最好有后世那种威力。然而,想到朝中党争不断,国库空虚,他又不禁长叹一声:“只怕这等奇技,是难以为我所用啊”。
【而面对困难时期的物资匮乏,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为了满足工程大,用灰多的要求,他们创造了无窑堆石烧灰法,就是在平地上起灶,一层燃料一层灰石的堆起来,烧一次就烧成石灰400万斤。】
天幕下,看到林县人民在物资匮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上头要,毕竟这种工程可不是能自掏腰包解决的,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林县人民居然自力更生,创造出无窑烧灰。
“如此艰难时局,竟能如此创新,实乃我华夏子孙之骄傲!”看到了后世子孙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智慧与勇气并存的景象,心中涌起无限自豪与敬意。
【在整个工程中,一段被后来称为青年洞的隧道路段难度最大,要完成这些工程需要在垂直绝壁上凿出一条600多米的隧洞。条件异常艰难,环境异常严酷,但这是总干渠的咽喉工程,必须打通才能让浊漳河的水流进林县。然而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因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
【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得名青年洞。】
天幕下,人们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但很难理解天幕反复提及为什么要带着精神二字,可当他们望着青年洞完工后突击队的合影,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简直是对愚公精神的最佳诠释,为什么要一代接一代的干,不就是不愿意世世代代都苦熬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