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章 自相倾轧,北宋帝国兴亡史,海历,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现在请各位注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终于到来了!
杀掉嵬名惟亮一家之后的次月,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10月11日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登台受册并建国称帝,国号“大夏”,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同时,李元昊下诏追谥其祖父李继迁为大夏神武皇帝,庙号太祖,追谥其父李德明为大夏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封其子嵬名宁明为皇太子。
文武群臣方面,野利仁荣、嵬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宗、张文显分掌中书省和枢密院,杨守素、钟鼎臣、嵬名聿荣、张延寿掌管财务及文书,野利旺荣、野利遇乞、成逋克成等蕃人武将掌管各司兵马。
细看这份名单,在军事领域汉人处于绝对边缘化的角色,但在政务和财务方面汉人才是主角,甚至是绝对的主角,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猜想李元昊能够走到今天的原因究竟何在。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如果没有韩延徽、韩知古以及康默记等汉人的倾力相助,耶律阿保机绝对不会攀爬到后来的人生高度。李元昊也是如此,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那些汉人书生的功劳堪称居功至伟。
在此也是非常感谢这些人为了民族融合而做出的巨大贡献,谢谢你们不久之后让双方血流成河,谢谢你们不久之后让你们的同族同胞遭受党项人刀兵荼毒之苦,而你们也通过这些丰功伟绩让你们的名字名垂青史,同时也顺带着实现了你们的人生抱负,实现了你们的个人价值。不过,这些人还不算什么,那位未来西夏国的大太师张元同志此时还没有加入他们的行列,他还在宋朝这边为自己屡试不第而痛苦着。历史将会证明此人才是他们这群人里的集大成者,他的丰功伟绩远不是前面这些人所能比拟的。
李元昊的西夏国已然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拔地而起,那么宋朝在李元昊一步步谋划着建国的这几年里都在忙些什么呢?
范仲淹是在公元1036年5月被贬出京,而将他斗倒并赶出京城的宰相吕夷简也没过多长时间的安稳日子。不久之后,吕夷简也从宰相的位置上被踢下了台,踢他屁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曾经的大恩人王曾。
前面我们说到过吕夷简是如何将次相李迪给赶下了台,王曾那时候已经重回京城担任枢密使,而王曾的回京就职还得归功于参知政事宋绶,是他向吕夷简传达了王曾的意愿并由吕夷简向赵祯保举了王曾回京担任枢密使。当李迪被罢免后,朝中让王曾再度出任宰相的呼声日盛,吕夷简甚至主动向赵祯提议应该让王曾出任首相,他甘愿居于王曾之下出任次相,但这事赵祯没同意。
看上去吕夷简和王曾这对宰相班子是选对了人,他俩必定能够和睦相处让大宋在他俩的手里迈向更为富强的道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吕夷简早已不是当年王曾屁股后面的那个小跟班了。如今的吕夷简早就习惯了在中书省唯我独尊且凡事都喜欢独断专行,以前的那个在王曾和曹利用等一众大佬面前恭恭敬敬的小老弟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王曾虽然回来了,可已经开了荤的吕夷简却没法再去吃素,这就导致了两人之间在公事上面时常因为意见不一而产生摩擦。吕夷简在这方面表现得绝对的公私分明,他从不会因为王曾当年对自己的恩德而让着王曾,而作为首相,他的言辞和行为有时候甚至会让王曾当场下不来台。
不容置疑的是,在工作上彼此间意见不合实在是太过司空见惯的事,而且这里面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彼此的理念和方法不同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经常性地不能达成妥协,那么后果必然是产生争斗。为此,心力憔悴的王曾数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而吕夷简也对赵祯以辞职相逼,赵祯再怎么糊涂也从中看出了一点门道。
本着息事宁人的老好人精神,赵祯就想着劝和,他就笑着问王曾:“怎么?难道吕夷简已经让你厌恶到了无法与之共事的程度了?你给朕说说,吕夷简到底都犯了啥事让你觉得没法容忍了?”
王曾也没客气,他直言相告:“陛下,吕夷简已经不是从前的吕夷简了。他现在变得专横跋扈且又容不得他人有不同意见,这些我就不说了,但我听说他如今竟然敢收受他人的贿赂,而贿赂他的这人还是边关重镇秦州的知州王继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