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旧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9章 上梁,从1977开始,经年旧事,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时,旁边有人就开始起哄了,“我说大松子,你老婆莫不是怕你这个饭桶太能吃了,家里口粮会不够,就故意把菜做得难吃一点?”
“哈哈哈……”饭桶这词一出,众人全都笑开了。
可‘饭桶’本桶却没笑,他一本正经地皱着眉思考了好一会儿,才道,
“我家那口子才不是那样的人呢,她就是单纯的手艺不好!
嗯,就是这样的!”
看着他那努力说服自己的样子,有人就推推起哄那人的胳膊,示意他不要再开口了,再说下去就不是起哄,而是挑事儿了,是要闹得人家家里不太平的。
刘大娘见状,赶忙笑着解围,
“你这孩子也真是的,桂芹哪里是手艺不好啊,那是因为做的东西不一样!
青菜豆腐能跟大鱼大肉比吗?
你想想,平常无事的,谁家也不可能天天杀鸡来吃的吧。
我问你啊,你家过年的时候,是不是只要是做了肉菜,你就都觉得很好吃?”
“对对对,就是这样!”
张长松自己也松了口气,他可真是不希望自己女人在吃食这一块儿上跟自己玩心眼。
一个无形的危机,就在刘大娘机智的应对下化解于无形。
那个起哄者也跟着松了口气,暗暗给自己紧了紧皮子,以后说话还是得注意,不能信口开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吃过中饭,大家也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忙活着准备上梁了。
屋子不大,只准备了三根长木,一根粗一点的是中间的大梁。
人们常常把担重任叫做挑大梁,可见大梁的重要性了,所以,大梁要用粗一点的木头屋子才够结实。
然后在大梁的两侧分别还有一根二梁,木料相对会细上一点。
幸好王师傅的工具够多,为了这根大梁,一共用了四组滑轮,同时时提升,就可以将梁木稳稳地吊到他们想要的高度。
帮工的人都是干惯了体力活儿的,将大梁拉上去对他们来说,也不算是什么特别重的活儿。
而张长松跟另外几名壮汉则已经站到了高高的脚手架上,准备接手一会升起来的大梁,他们要负责将其安装到正确的位置,任务更重。
“等等!”
正当大家都做好了准备的时候,王师傅突然喊了一声。
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到了他的身上。
“大嫂,你家有红布吗?”
王师傅突然来了这么一句,把刘大娘问愣了。
然后就听王师傅解释道,
“你家这屋子起得太急了,按正理儿,这上大梁是要挑吉日吉时的,不过你们队长说,新时代新气象,我们要的就是个择日不如撞日,我觉得也有道理,这也算是特事特办嘛!
不过,这上梁毕竟是个重要的事情,不挑日子时辰也就算了,这披红还是可以搞一搞的嘛,你家里如果有红布的话,最好拿出来盖在这个大梁上,图个吉利。”
这话一出,好些人也都反应过来,纷纷点头,夸王师傅想得周到。
其实建屋的讲究大家伙儿都知道些,毕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建房子的事情,哪怕自家没建,也给别人家帮过忙。
可就像王师傅所说,这次是特事特办,所以大家伙儿一时也就都没想起来。
周林同样也是如此,毕竟他以前就亲身经历过,不过以后盖房子,大家伙的习惯渐渐就改了,从挂红布慢慢就改成了插小红旗,不过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图个吉利。
张凤英当然也听明白了,她赶紧把手里的孩子往身旁的秀云手里一递,转身就进了屋。
不一会儿,她就拿了块红布出来了,布的颜色还很鲜艳,看得出来保存得很好。
她给王师傅展示了一下,“这是我结婚时候用的盖头布,我家那口子给我买的,师傅您看行不?”
“这哪有不行的,结婚是喜事,上梁也是喜事,又是一家之主亲手买的,用这个布再好不过了!”
王师傅抚掌,赶忙接过,示意刘元忠拿去绑在大梁上。
刘元志不在家,就只能由刘元忠这个亲大哥来代劳了。
等红布挂好,王师傅示意大家做好准备,然后他开始指挥,
“大家都听好了啊,一会儿我喊一二三,你们就抓紧麻绳,等我喊‘起’的时候,大家伙儿再一起用力往下拉绳子啊!
不能快,只能慢慢来,要随时注意梁的高度,不能一头高一头低,那样低的那一头就太重了,绳子会吃不消的。”
等大家都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之后,王师傅眼睛变得坚定起来,
“好,大家伙儿听我的口令,一、二、三、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