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旧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章 男人就得有个家,从1977开始,经年旧事,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其实很好分,就是按各家投入面的比例来的。
之前忘记提了,其实牛大爷也有一份,不过他那一份实在是比较少。
他是个孤寡老人,也下不了地、干不了活了,整个人就是生产队在养活着的。
好在他一个老人,胃口也不算大,队上补贴的粮食,他也是够吃的。
不过,之前周林回来看见刘元志在跟着大爷学竹编,他这才知道,原来牛大爷还是个竹编高手呢。
然后,他还听说,原来他堂舅丁广生的那点子竹编手艺,就曾经得到过牛大爷的指点。
还真是真不露相呢!
可为什么,他有这么一门好手艺,却还把自己的日子过成现在这样呢?
然后秀云的回答就是,男人一定要成家,如果只是光棍一人的话,那家就不成家了。
周围几个队上的光棍大多如此,如果家里有个老娘,或者嫂子帮着操持的还好,其他的,那日子,啧啧,全都是过得一团糟。
周林听完,仔细想了想,还真挺有道理的。
男人有了家,他就有牵挂了,不管是干活儿,还是挣钱,都有奔头一些。
不过牛大爷的情况又要更复杂一点点。
其实在七八年前的时候,他还是有家人的,他老伴儿早逝,给他留下了一个儿子。
儿子好不容易长大了,娶了媳妇,肚子里还有了孩子,等孩子一出生,他就是三代同堂,日子虽然穷点,但很有奔头。
可他的家,就在孙子出生那天散了。
那也是一个冬天,半夜,他儿媳腹痛早产,儿子就出门去请接生员,没料到,在过河时,不小心从桥上掉落摔到了河中。
牛大爷久等儿子不回来,只得请邻居帮忙去找人。
接生员请来了,可他儿子也没有回来。
然后,接生员进了产房折腾了老半天,才跑出来说他儿媳难产,要送医院。
可等送到医院时已经晚了,一尸两命。
再过了几天,他儿子也从河里浮了上来。
就这样,一天之内,他失去了三个后辈。
这人的精神头一下子就垮了。
还好他的邻居们处得都很好,平时都还挺照应他,过了几年,他才慢慢的,走出了伤痛,可这人也老得不能动了。
然后,队上就把他定为了“五保户”。
所谓五保,就是保“衣、食、住、医、护”。
他生活中所需要的油、盐、柴、米、醋,生吃死葬的一切费用全由生产队集体包了,在分配时,都会由队里的干部送货上门。
至于衣被问题,也不用担心,因为国家每年都会有两次给“五保户”送温暖的活动。
一次是夏季来临之际,公社有专人把夏季所穿的衣裤,送到他的手中。一次是冬季来临之际,公社又有专人把他家里所缺的棉衣、棉裤和棉被送到他家。
说起来,这个政策还是挺好的,至少像牛大爷这种老无所养的老人有个依靠。
等分好馒头,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张凤英看着暗沉沉的天色,有些担忧起来,“也不知道元志有没有回来?”
“不用担心,去的时候有车子接,那回来的时候,肯定也是有车子送的。”
刘大娘却不担心,她是有孙万事足,正抱着小洪博看鸡窝里的鸡呢。
不料,说曹操,曹操到,刘元志的声音下一刻就在门口响起了,
“我猜着你们就会在这里……”
众人转头一看,就见刘元志一身军装,虽然没有肩章,那精神头儿也不是一般的服装所能比拟的。
“你怎么过来了?
路上这么厚的雪又不好走,你在家等着就行了,我们马上就要回去了。
还有,你怎么穿这么少?冷不冷啊?
……”
张凤英马上走过去搀住他的左臂,嘴里那关心的话是一句接一句。
刘元志都被她搞得有些脸红,
“没事的,雪厚才不怕呢,我是拿一只腿蹦的,这样才更不容易摔倒。”
现在的刘元志,比之前乐观多了,已经开始拿自己的断腿开玩笑了。
看来,这段时间,他时不时就出去演讲,对他来说,还是有些好处的。
最起码,心里和身上的伤口在一次又一次撕开之后,最终结出来的外壳,连子弹都打不透的。
张凤英扶着他到宋家的厨房里坐下,这里热气还未散尽,暖和得很。
“来,尝尝我们今天刚蒸的馒头!”
秀云娘则热情地给他端来了热茶,还有两只已经变凉,但依旧松软的大馒头。
“谢谢婶子,我吃过中饭了。”刘元志接过了热茶,却推拒了馒头。
“婶子不是怕你饿,是让你尝尝味道,看我们今天做的馒头好不好。
你应该有些年头没吃过自家蒸的馒头了吧?”
秀云娘的这句话,一下子说到了他的心里头。
“有,七年多了吧……”
可不是嘛,他当兵当了七年多,就有七年多没吃过了。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然后在两只馒头中犹豫了起来。
然后,刘大娘就径真拿了一只没有红点的递给他,
“这孩子,从小就不爱吃甜的,吃馒头从来只吃萝卜丝的。”
她只说了这一句,眼圈就红了,估计她也想起儿子当兵的这七年多的时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