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彼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7集:技术瓶颈分析,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辜彼得,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好仃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手里翻着前两天整理出来的技术问题清单。纸张边缘已经被他摸得有些发毛了,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条生产线反馈回来的问题。
“这事儿得理清楚。”他自言自语了一句,顺手把茶杯推到一边,腾出桌面空间。
助理小王敲门进来:“刘哥,今天下午的技术骨干会,人都通知好了。”
“好。”刘好仃点点头,“你让他们提前十分钟到,我把数据表格再过一遍。”
窗外阳光正好,照进屋里落在桌角那叠厚厚的资料上,像是给它们盖了层金边。可刘好仃心里却没那么轻松。他知道,光靠一腔热情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第一站是熔炼车间。
刘好仃带着两个技术员走进去的时候,热浪扑面而来,空气里弥漫着金属和高温的味道。几个工人正忙着调整炉温参数,汗水顺着额头滑下来,滴在操作台上。
“最近温度老是飘,你们有记录吗?”刘好仃问。
一名年纪稍大的工人递来一本破旧的笔记本:“每天都有记,不过有时候忙起来就潦草点。”
刘好仃接过本子翻开一看,果然字迹凌乱,数据记录也不太规范。“这样不行啊。”他说,“咱们得统一格式,不然回头分析的时候容易漏掉关键信息。”
“我们也想好好写,就是时间不够用。”另一名工人苦笑着摇头。
“那我安排人来协助你们记录。”刘好仃说,“别怕麻烦,细节决定成败。”
说完,他掏出自己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建议制定标准化数据采集模板,由专人辅助一线员工完成每日工艺记录。”
第二站是成型区。
模具定位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到,但这次刘好仃下定决心要把它搞定。
他蹲在一台设备旁,看着工人们调试模具的位置。几毫米的偏差看起来不大,但在高速生产线上,这点误差足以导致整批产品不合格。
“以前都是凭经验调的。”一位老师傅说,“现在要求高了,得靠仪器。”
“对,得靠数据说话。”刘好仃点头,“回头让检修组装个定位传感器,实时监测偏差。”
“那成本会不会太高?”旁边一个年轻技术员问。
“不试试怎么知道?”刘好仃笑了笑,“咱们先从最容易改的地方下手,一步步来。”
他拍了几张照片,又在本子上记下:“模具精度优化优先级A,需协调采购部门报价。”
第三站是冷却区。
这里的环境倒是舒服多了,但问题也最多。
“水温波动大,成品表面经常出现波纹。”一名女工抱怨道,“早上还好好的,中午就开始飘。”
“有没有试过加装恒温装置?”刘好仃问。
“试过一次,后来坏了就没再修。”她耸耸肩,“反正没人管。”
刘好仃沉思片刻,转身对随行的技术员说:“回头做个实验,看看不同水温对成品质量的影响有多大。数据出来才能说服管理层投入资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